孟靈靈和於允年聽了,也顧不上自己的話題,紛紛轉頭看向再次成功引起關注的靳享華。
小胖那一桌的孩子們已經紛紛捂著嘴指著靳享華笑開了。
“哈哈哈……這個姐姐好不知羞,竟然要嫁給不認識的大哥哥……哈哈哈……”
“嘿嘿……姐姐好厲害!敢向大哥哥求婚……哈哈……”
這些孩子也不知道怎麼長大的,一個個的好早熟。他們說的話讓孟靈靈忍俊不禁,暗暗憋笑。
張媽媽一臉疑惑地看向李媽媽,李媽媽則同樣一臉疑惑地回望張媽媽,兩個人相視無言,均不明所以。
靳享華聽了孩子們類似取笑的話,立即氣哄哄地瞪向小胖他們:“你們別胡說!祥棋哥哥是我從小就在福利院認識的,哪裏是不認識的哥哥?
我們在一起生活了四年,隻是後來被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領養走,才分開了十好幾年。你們以後也是會被領養走分開的!”
原本還在笑話靳享華的孩子們,一聽她的話紛紛互相看看,然後都委委屈屈地看向和他們坐在同一桌的媽媽們,紛紛發問:“這是真的嗎?”
媽媽們為難地互相看看,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孩子們的問題。
領養,在福利院一直都是個既讓人高興又讓人愁苦的話題。
一旦有家庭看上福利院的孩子,願意把他們領回家當作自己的孩子撫養照顧,這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件好事。一個家庭一對夫婦照顧一個小孩,總好過這麼多孩子在福利院裏紮堆。
可好事總是伴隨著附帶性的不好,那就是被領養的孩子注定要和福利院的媽媽、一起生活的小夥伴分離。
分離對於成年人來說或許是很簡單的事情,拍拍屁股、揮一揮手,笑著道一聲珍重,而後各自天涯。可對於孩子們來說,這無疑是對於他們幼小心靈的一次考驗和傷害。
或許他們年幼,哭一哭鬧一鬧過去了,等長大了就不會再記得這曾經讓他們感到痛苦的分別。
年紀更小一些被領養走的孩子,甚至都不記得自己在福利院裏待過。像這樣的孩子,會被父母灌輸他就是他們親生孩子的觀念。其實這種狀況是最好的情況。
但許多稍微大一點的孩子都已經記事,像孟靈靈像孟祥棋,他們對於福利院的生活記憶深刻,更是對分別記憶深刻。
就算是靳享華被領養的時候大概隻有四歲半不到五歲,雖然她記不太得福利院的點點滴滴,但她至少還記得在她的童年裏還有個叫祥棋的哥哥,和一個分走哥哥關愛的孟靈靈,記得她是從小被扔在福利院連父母都不知道是誰的孩子。
隻是靳享華千不該萬不該,不該當著這麼多大大小小的孩子們的麵說起領養和分別。
年紀大一些的孩子早已經在心裏放棄被領養的可能性,所以這話對他們沒有太大影響。可年紀小的孩子們完全沒有任何的心理準備。在他們看來,福利院就是他們共同的家。他們會一直在這裏相伴著生活和長大。
看著一個個潸然欲泣的小臉,孟靈靈看向靳享華的目光不禁帶著埋怨和不滿:“這孩子也不知道怎麼長大的,怎麼說話這麼沒分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