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啃老二流子19(1 / 2)

雕兄這成天在縣裏混日子,其實是沒有在村裏自由自在的,起碼村裏還有座山讓他折騰呢,所以沒兩天他就煩了膩了。

看看日子差不多快過年了,自己也不好一直在外頭混,哪怕住大姐家也不好啊,又想著自己應該不會那麼點背回村又被纏上吧,於是騎上自己新倒騰來的二八大杠,再加上自己倒騰的年貨就準備回村去。當然了,回村之前還得去接上放假了的自家二姐,載她一起回家。

要過年了,這年貨當然是少不了的嘛!

鄭昭都結婚了,這過年當然是要在婆家過年,哪怕回娘家也是要等初二的事兒的,她還是不能免俗!但哪怕是結婚了,這給家裏準備的年貨她依然沒有落下,就像每個月四分之一的工資依然給到家裏一樣,這年貨當然她也準備上一份,這是她作為子女應盡的義務,也是她對家裏的一份心意。哪怕還沒沒結婚的妹妹弟弟也準備了家裏並不差她那麼一份年貨,她依然還是準備了。

對於鄭昭依然給家裏四分之一工資,過年過節也少不了各種禮品這件事,她丈夫雖然不曾反對過,但家裏婆婆對她這一點一直頗有微詞。

畢竟在世俗觀念中,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仿佛就不再是自己娘家的一份子一樣,不過是婆家其實也總是像是個外人,整個人生生被割裂開來,仿佛成了沒有家的人一樣。而嫁人了還拿東西回娘家什麼的,哪怕是自己賺的錢,在大部分眼中那也是在摳婆家的牆角。

如此這般,鄭昭婆婆如何能對她沒有意見呢,最開始完全是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模樣,反正不管是對鄭昭還是鄭家都是嫌棄得不得了,根本就不懂小兒子為什麼會看上她這麼一個鄉下姑娘。隻可惜小兒子自小有自己的主意,別人根本就做不了他的主,所以想要跟小兒子念叨些什麼讓他好好管管自己媳婦別總拿錢給娘家之類的也沒用。這種情況下婆婆就更討厭鄭昭了,要不是他們小兩口並不跟公婆住一起,大概鄭昭還得喜提惡婆婆一枚吧?

倒是鄭昭大嫂對她總能能補貼娘家很是羨慕,隻可惜自家丈夫並不像自家小叔那樣支持弟妹地支持自己,自己賺的也沒有弟妹多,所以偶爾能往娘家送點東西就不錯了,根本不用幻想每個月拿四分之一工資給娘家這件事。當然了,羨慕羨慕著就酸了,也是很正常的事兒,再加上自己要跟公婆一起住,不像他們小兩口自己住那麼自由,就更讓人發酸了。

不過別人對自己的嫌棄也好討厭也罷,哪怕是羨慕嫉妒恨了,鄭昭也都沒有在乎過。曾經她也是個心思敏感的人,別人對自己說點什麼,不管好壞都會讓自己在心裏反反複複地琢磨,想著對方到底是什麼意思,也導致了自己心理狀況越來越不好。若不是妹妹和弟弟開導自己,不斷地陪著自己,才讓自己慢慢放開心胸不要去想那麼多,隻在乎自己在乎的人就行了。以前鄭昭隻在乎自己和家人,如今多了個丈夫,以後可能還會有自己的孩子,而其他人著實已經引不起她的在乎了。

當然在乎不在乎的,也不可能因為不在乎就對丈夫的家人一臉冷漠,那多影響家庭和諧呢,雖然心裏不在乎公婆大哥大嫂的臉色和對自己的意見吧,但麵上功夫還是可以做一些的。

說實話,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裏,能自己種糧種菜養雞養豬的鄉下,其實要比隻能憑著錢票指著供應的城裏生活要好上許多了。等雕兄時不時給大姐家,順便也給她公婆家送上一些肉蛋菜讓他們能改善生活,便是大嫂坐月子的時候發愁沒什麼好東西吃補身體好給娃喂奶的時候也直接二話不說給送了好幾隻雞讓她坐了個叫不少人都羨慕的月子,之後他們也就再也對鄭昭生不出什麼不滿了。鄭家這樣三天送一次菜五天送一次肉的架勢,真不知道應該算是誰在補貼誰呢!

大概發現鄭家是個相當不錯的好親家(能給肉的都是好親家),鄭昭婆婆自然不再反對鄭昭往娘家送東西,甚至自己攢了點什麼東西都會拿給鄭昭讓她送家裏去。大嫂也是一樣,她自然是感念鄭家總是給自家送肉蛋菜,甚至還有白大米,叫自己坐月子一點罪沒受,自家孩子也夠奶吃,抱出去一比起那些不夠吃的,瘦瘦黃黃的娃,自家孩子完全是白胖得跟個年畫娃娃,甚至自己娘家都能分到一些,自家爸媽對自己也越來越看重,所以有點什麼好東西她也都願意想著鄭昭,特別是鄉下比較難買到的什麼布料點心之類的通通都給她留著呢。

就這樣,你拿一點我拿一點的,再加上鄭昭和自己丈夫給家裏準備的東西,等雕兄騎著車到大姐家的時候,就看到一個大竹筐在等著自己,“大姐,你怎麼準備這麼多年貨呢,家裏哪兒用得上那麼多呢?”你可別把自個家給掏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