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正文————
魏昭武十三年春三月,秦王囘身披掛甲,率領著數千鹹陽宮衛,徐徐來到了河西戰場的「高陵」。
在河西戰場上,「高陵」屬於後方,事實上武信侯公孫起麾下的秦軍,此刻駐紮在「蓮勺」一帶,致力於奪取東邊約八十裏處的城池「重泉」。
去年年末的時候,武信侯公孫起在按兵不動數月的情況下,於深冬驟然發兵,試圖趁魏人疏於防備而襲取「重泉」北麵的「頻陽」——倘若這次奇襲被公孫起得手,那麼今年重泉就將麵臨蓮勺、頻陽兩個方向的威脅,並且秦軍甚至能夠直接繞過重泉,襲擊魏軍的河西重鎮「臨魏」。
但遺憾的是,魏將樂弈看穿了武信侯公孫起的意圖,使得公孫起的那次奇襲無功而返。
平心而論,在公孫起看來,魏將司馬安、魏忌二人,已是頗為難纏的人物,而如今再加上前韓國名將樂弈,這讓他頗感頭疼。
如果有選擇的話,他寧可跟「魏公子潤」對陣,也不願意與樂弈對陣。
為何?
因為他二人的用兵方式實在太像了,皆是穩中求勝的性格。
與魏公子潤對陣,你隻需要警惕前者的奇謀,因為這一位的想法天馬行空,往往能因地製宜地想出附和當前環境與局勢的妙計,比如那次「八百裏奔襲」,武信侯公孫起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那位魏公子潤的軍隊甩掉擺脫——那次的經曆,公孫起至今記憶猶新。
總而言之,魏公子潤崇尚「進攻」,那位殿下的性格注定他絕不會被動挨打,因此,隻需針對這一點設下圈套,未嚐沒有取勝的機會。
可是對麵那個樂弈,那是連一丁點進攻的意思都沒有,對方到任後的第一件事,居然是擴大軍墾田的麵積。
當時在得知此事後,武信侯公孫起簡直驚呆了:這是要一場仗打上幾年的意思麼?
起初公孫起還以為樂弈是故弄玄虛,將計就計,亦擺出了要打持久戰的架勢,命令麾下秦軍亦在蓮勺、高陵等地開墾荒田。
沒想到,在整整大半年的時間內,那樂弈竟真的沒有絲毫異動。
縱使武信侯公孫起幾次派兵引誘魏軍,魏軍也沒有上當,明明在兵力方麵還稍稍占據上風的魏軍,死活就是不肯主動出擊,仿佛要守要天荒地老。
在這種情況下,武信侯公孫起以雌伏小半年為代價,策劃了「臘月奇襲頻陽」的策略。
這就是公孫起的用兵方式,先立於不敗之地,順便讓敵人降低警惕,然後在某個時間忽然發動攻勢,打敵軍一個措手不及。
運氣好的話,敵軍由於倉促應對,很有可能會接二連三地吃敗仗,旋即兵敗如山倒。
可公孫起萬萬沒想到的是,那樂弈居然提前看穿了他「臘月奇襲頻陽」的意圖——無論是‘臘月’這個時間段,還是‘頻陽’這個偷襲的對象,皆被樂弈料中。
至此,武信侯公孫起心中就已經明白了:那樂弈,與他是一類人。
或者說,他倆的用兵方式非常相似。
想想也是,若非樂弈自己就擅長這種戰術,否則,對方如何能料敵於先呢?
不得不說,對陣魏將樂弈,武信侯公孫起仿佛感覺對陣另外一個自己似的,說實話,這種感覺非常不好受。
待等開春之後,眼瞅著地上的積雪逐漸開始消融,放鬆了一個多月的武信侯公孫起,他的神經再次緊繃起來,因為他得思考破敵的對策。
當然,就算冰雪開始消融,他也不會立刻就采取進攻,畢竟他秦軍的糧草頗為緊張,為了緩解國內糧食方麵的壓力,他得盡可能地讓麾下的軍隊自給自足,而這就意味著,他麾下的秦軍最起碼得度過四月的春種期後,才會對魏軍用兵。
然後,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大概能有五個月的時間讓公孫起自由發揮,待等到臨近十月,魏秦兩軍的局勢應該是最激烈的,因為兩軍都得忙著秋收,既要收割己方的作物,還要去破壞、搶收對方的作物。
比如去年的十月,就是魏秦兩軍打地最激烈的時候,當地城外荒野到處都是魏秦兩軍的士卒,可能在一天當中會發生數個地區的遭遇戰。
至於十月一過,魏秦兩軍就再度恢複死寂,彼此再無戰事。
這就是去年一整年的戰爭概括,其餘幾個月的戰事加上一起,也不及九月下旬到十月中旬這段時期的戰事來得多。
三月初六,武信侯公孫起在蓮勺城東的軍營帥帳長籲短歎,思索著擊破魏軍的策略。
而就在這時,忽然有一名將領急匆匆地闖入帳內,抱拳稟報道:“啟稟武信侯,大王禦駕親征,已至我軍營寨,先行哨騎請武信侯立刻出營迎接王駕。”
聽聞此言,公孫起張了張嘴,頗有些瞠目結舌,半響後這才難以置信地反問了一句:“大王……禦駕親征?”
“是的!”那名將領點頭說道。
在確認過後,公孫起立刻邁步出帳,吩咐左右備好坐騎,翻身上馬,立刻前往西營。
待等他來到西營外後,此時秦王囘的軍隊尚未抵達,不過倒是有幾名鐵鷹騎兵在營外歇息。
鐵鷹騎兵,即秦國最精銳的騎兵。
“爾等從何處來?歸屬哪個部曲?”
武信侯公孫起開口詢問那幾名鐵鷹騎兵的來曆。
畢竟鐵鷹騎兵由大庶長趙冉親掌,但事實上,每逢戰事時,趙冉都會授權給帶兵出征的主帥或者將領,比如「五方伐魏」戰役中公孫起與王戩對陣魏公子潤時,長信侯王戩就得到過五千鐵鷹騎兵的兵權,協助他公孫起進攻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