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吳乃華的目的(1 / 2)

第117章吳乃華的目的

“慈善?”康熙細細思索了一陣,卻毫無頭緒。

但是康熙也明白,緊緊這兩個字,就說明這件事是一種救濟類似的善舉。

吳乃華點了點頭,說道:“皇上應當知道,微臣對海外夷族的曆史有過一定的研究,這個詞其實是微臣取自古希臘語的意思,如果確切的翻譯,應為“人之愛”,然而這並不合適,也不便理解,微臣才用慈善二字來解釋,顧名思義,懷有仁愛之心謂之慈;廣行濟困之舉謂之善,慈善是仁德與善行的統一。”

聽到這裏,康熙頓時眼前一亮,於是示意吳乃華繼續說。

吳乃華自然不會停止,於是接著說道:“此詞雖是新詞,但是慈善之事,古之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根據《周禮》記載,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職中,設立地官司徒,助其教化國民,安定天下。即“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賑)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

“東漢末興平元年秋,京畿大旱,災民遍野。《後漢書·獻帝紀》記載,當時的皇帝劉協(獻帝),便安排身邊大臣侯汶,“出太倉米豆,為饑人作糜粥”。

民間施粥更為常見。如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冀州和定二州鬧饑荒,地方賢良人士“為粥於路以食之”。《魏書·孝文帝本紀》記載,此舉救活了數十萬人。”

“南朝齊竟陵王蕭子良開倉賑災,《南史·齊文惠皇太子傳》記載,他還與文惠皇太子蕭長懋一起,創辦了“六疾館”,專收貧病不能自立者,即所謂“立六疾館以養窮民”。”

“這些都是慈善的一種,隻是這些事情多為達官貴人自行設立,無源之水,多難以維繼,最終消失。”

康熙安靜的聽著,康熙自幼跟隨陳廷敬學習,史記亦多有涉獵,這些事情,康熙自然是知曉的,但是畢竟尚且年幼,對此多是一覽而過,沒有別的想法。

略微思索,康熙就恍然大悟,說道:“我明白了,你是想讓朕學習前宋之法,施恩天下百姓?”

康熙說完,頓時眼前一亮,可是很快就搖了搖頭,歎息的說道:“不成,這事不可能的。”

吳乃華心下凜然,自己不過是起了一個頭,這康麻子就知道自己想要幹什麼。

雖然吳乃華並不是要重新學習宋朝開立那般輝煌的慈善事業,但是其實也差的不遠。

要說慈善事業做得最好,最為完善的,還是要屬宋朝。

甚至有人說,觀宋朝曆史,就仿佛從古代走到了現代,雖然有誇張之舉,一葉障目,但是卻也可以體現出宋朝的各種慈善福利事業的發達。

在宋朝,任何一個平民從出生到死亡,都會受到宋朝各種福利的照顧。

宋朝曾在全國範圍推行《胎養助產令》:禁貧民不舉子,有不能育者,給錢養之。

對於懷孕的婦女和腹中的嬰兒是受到宋朝法律保護的,對於貧民家的嬰兒,宋朝政府有專門的照顧政策,從出生的穩婆,到生下來之後,宋朝朝廷還要每年支付給貧困父母一定錢財用來養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