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邊軍的統領校尉,這些將官此時已經恨透了阿爾尼。
之前看阿爾尼在出發前,對於戰爭那是侃侃而談,儼然一副曠世名將的樣子,但是誰知道,這才剛剛開始戰鬥,不但錯漏百出,更是害的他們自亂了陣腳。
內蒙古邊境的清軍,其實算是清朝此時非常有戰鬥力的部隊了。
雖然無法和清朝入關時相比,但是比起中原那些隻能打打農民軍的八旗軍們,算是頂尖的了。
可是他們哪裏知道,阿爾尼隻不過是一個理藩院的尚書,他所說的那些東西,不過是平日裏在早朝上從那些京城老將們口中聽來的。
雖然出發前,阿爾尼還在不停在心中思考如何作戰,但是當戰事一開始的時候,阿爾尼的大腦就已經成了空白。
所想的,不過是保全自己的性命罷了。
不過這支部隊到底是清軍的邊軍精銳,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依舊有不少的清軍小將臨危不亂,發動了反擊的命令。
葛爾丹的騎兵絲毫沒有戀戰,如同一道利斧一般在清軍身上割掉一塊肉後,就火速的非退。
但是即便如此,這支不足千人的騎兵依舊留下了近百具屍體。
這還是清軍倉促反擊的結果。
許多人都認為,清朝的火器遠遠落後於明朝。
甚至吳乃華也曾經這般認為。
但是,從吳乃華走了兩遭戰場之後,就對清朝的作戰方式有了清晰的認識。
清朝和明朝的火器,到底誰更厲害,這一點吳乃華也無法評價,總之各有千秋。
明朝火器花樣繁多,威力巨大,但是清朝的火器少兒精,並沒有明朝那般多樣的火器,清朝對於火器的使用,更喜歡精通少數幾種火器的使用。
其實當野豬皮努爾哈赤,被一炮炸死之後,女真人就對於火器十分的重視,在清朝前三代皇帝,順治,康熙和雍正時期,對於火器的發展都是極為看重的,比起明朝來說,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緊緊康熙年間,每年生產的火藥就高達五十萬斤。對於新的火器的研究,也算是極為看中。
康熙三征葛爾丹,當時戴梓所製造的“威遠將軍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直到雍正死亡,乾隆繼位,當時內憂外患基本已經被他的祖宗平定。
為了維護自己的皇權統治,乾隆昏聵的倒行逆施,閉關鎖國,並且停止了火藥的生產和製造研發。
直至一個多世紀以後,被西方侵略者用大炮敲開了國門,當時的清朝已經沒有一座火器作坊。
所以,最英明神武的乾隆大帝,完美的避開了工業革命,人類近代史的最偉大的文明升華。
甚至開始禁止使用火器,而推崇他們老祖宗都嫌棄的弓馬箭矢,大興文字獄,將文明倒退了數百年。
但是此時,得益於明朝突然滅亡所遺留下的大量精銳火器還有順治年間積存的火器,現在清軍之中,火器的普及率是極高的。
浙江,直隸的反叛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的平定,就是因為大量火器的投入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