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寧森的一天(1 / 2)

首都,農業研究所。

麵對眼前的老人,寧森神態尊敬,就好像麵對那位老人時一樣。

“袁老,這件事還是要拜托您才行。”寧森恭敬的說道。

袁老和藹的笑著,他看著寧森帶過來的資料,慢慢道:“為國盡力,為人民盡力,談不上拜托,都是我應該做的而已。”

“不過那個黑縫,我倒是非常想進去考驗一番,你看什麼時候能安排一下。。。。。。”袁老看著資料,仿佛發現了稀世珍寶。

寧森沒有拒絕,隻是勸道:“您想要早些進去,修煉就不能落下,您要是身體健康再多活個百八十歲,那可比什麼都重要。”

袁老不是國家危情戰備組的成員,亦不是國家高層,但作為農業方麵的權威專家,在共和國的糧食產量上,他付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對於袁老這般尖端的科學家,共和國向來不會吝嗇,早早的就傳下了功法。

在和袁老商談了一下共和國各地的農產基地以及產量過後,寧森才離開了農業研究所,正如他所說的那般,共和國敢於建立起十五個城市集群,敢於聚集起龐大人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對食物產量和儲量的自信。

“即使未來如何艱難,百姓也不會餓肚子。”這是袁老的保證,全世界也隻有他,才能給出這樣的保證。

作為民生產業方麵的負責人,從經濟到農業,從民生到教育,寧森忙的腳不著地,離開了農業研究所過後,很快便又來到了共和國外交部。

外交部是共和國對外食物的重要機構,同時也是一個官員平均年齡最低的機構,多年以來,外交部一直秉承著“老人掌控方向,年輕人開闊領土”的原則。

所以在外交部當中,部長是一位和寧森差不多歲數的老黨員,名為王逸,是共和國改革開放過後,少有的“鐵腕”外交家。

隨著共和國國力空前強大,王逸也及時轉變了共和國在國際上地位和影響力,真正成為了向國際輻射的世界大國。

“這是你要的數據。”

辦公室中,王逸拿出了資料,慢慢說道:“根據最新的統計,目前海外華人約有六千五百萬人,其中擁有共和國國籍的大約有兩百萬人左右。”

“至於在共和國境內的外籍人口,登記的數量為九十六萬兩千七百三十三人,如果算上未登記的話,這個數字應該能超過一百萬。”王逸說道。

寧森皺著眉頭將資料慢慢看完,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這個數字依然超過了他的想象,就算隻是將擁有國籍的兩百萬人撤回,也是一個天大的工程,更何況那位老人想的不止這麼多呢!

“老王啊。。。。。。”寧森為難的看著王逸,道:“你說有沒有辦法,讓這些人主動回來,哪怕一次也行,最好是能在明年年初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