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婚後,嘉誠公主入鄉隨俗,讓自己融入魏博的風土人情。天子威重,她是皇室血脈,田府一幹人等對公主頗為尊重,衣食供給一應都是最好的,加上公主積極與眾人來往,待人誠懇,凡事以理服人,很多事親力親為,沒有半點兒驕狂嬌縱之態,在魏博三年,俘獲了不少人心,田家乃至整個魏博都以擁有嘉誠公主為榮,朝廷對此非常滿意,這些年兩方得益於此,沒有再起戰火。
晴好的天氣,聶夫人帶寧兒來田府與公主作伴,寧兒與嘉誠公主已十分熟稔,寧兒經常喊她“公主嬸嬸”,她覺得公主生得漂亮,對她又特別好,所以也很喜歡公主,她覺得除了她的季安哥哥,整個田家,她最喜歡公主嬸嬸。
公主對她確實很好,她第一麵見到寧兒就很喜歡這個小孩子,有種莫名的親切感牽引著她,她生長在皇宮,什麼世麵沒有見過,小孩子見得也多了,但像寧兒一般的孩子她卻沒見過。她認為寧兒很獨特,是難得的天賦慧根,學什麼東西都很快,性格獨立有趣,孝順父母卻不依賴大人,小小的人兒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可愛乖巧、聰慧機敏,總之,非常招人喜愛。公主自己動手做的梅花糕點心,會留給寧兒,寧兒愛吃;公主給寧兒講長安城、皇宮裏的趣事,寧兒愛聽;公主帶著聶夫人和寧兒一起玩蹴鞠,寧兒愛玩;公主和娘親製荷露香粉,寧兒愛聞……這三人湊在一塊兒,就是閨閣密友間的相處。寧兒很樂意娘帶她找公主玩兒,這樣她就有兩個“娘”關愛她,她是最舒服的那個,忙著可愛,忙著撒嬌就好,其他的別人都會做好。
“寧兒,今天帶你看皮影戲,可好?”
“嬸嬸拿主意就是了。”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驢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借鑒了民間壁畫、廟畫用色規律,也吸取蜀錦、蜀繡、民間剪紙和印染中諸如水、雲、龍、鳳、花、鳥、蟲、草等各類紋飾,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麵,一邊操作影人,一邊用河朔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
一時間,唱念做打之聲、絲竹之聲娓娓傳來,演的是牛郎織女的故事,寧兒看得津津有味。
三人來往頻繁,公主早把寧兒當幹女兒一樣疼愛,她時常想,要是她也有一個孩子像寧兒活潑機靈、可愛聰慧就好了。
此時的聶寧已經七歲,臉蛋兒長開了一些,小胳膊小腿修長纖細,加上輕薄的華服修飾,已經有一個小姑娘的嬌俏模樣,天生的美人坯子。
皮影戲唱罷,三人用過可口的糕點,約定六日後再次相聚陪伴,隨後,聶夫人帶著寧兒離去,回到聶府。
堂內,公主依依不舍看著聶夫人與寧兒離開的背影,心中既是喜愛寧兒,也發自內心羨慕聶夫人。
公主的陪嫁丫頭青鸞看出嘉誠的心思,替她惋惜道:
“殿下若有自己的孩兒,一定比疼聶小姐更甚。”青鸞剛說完,又覺自己失言,慌忙瞧著公主的臉色。
公主心中升起不快,但也知青鸞是為她著想,因此沒有表現出來,隻叫她命底下的丫頭們將用過點心的杯碟碗盞拿去清洗。一幹人退去,堂內留公主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