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藝術跟吃飯(1 / 2)

縱觀中國的電影史,除去港片不談,畢竟那是在八九十年代就已經開始輝煌了,內地能賺錢的商業電影當然有,可是幾乎是鳳毛麟角,需要到《英雄》的出現才算是開啟了一個時代,在此之前,基本上就隻有馮大炮的賀歲片,電影市場上幾乎是清一色的文藝片。

比如說在1996年電影票房前十名,除了一部《孔繁森》之外,就再也沒有一部內地製作的電影上榜了,可是如果你要說《孔繁森》是一部商業片,人家會一口大姨媽噴死你。

中國電影人在這個年代,講究的是藝術,票房什麼的都是浮雲,俗不拉幾的誰跟你談票房,似乎隻要是有關於商業什麼的都是低人一等,受盡鄙夷的眼光。

比如不那麼講究所謂藝術而是更注重觀影感受跟商業性質的馮大炮就被所謂藝術家們鄙視了好多年。

中國沒有經典嗎?當然也不是,中國第三代導演出了多少佳作,到第四代導演的奠基,第五代導演的輝煌,出的經典可謂碩果累累,可是能夠稱得上經典商業片的有多少?

哪怕到了第六代導演他們還是一直在文藝著,糾結著,到第七代甚至不但沒有進步反而還更加混亂不堪止步不前,連第七代這個說法都介於有跟沒有之間,這就完全說不過去了。

1998年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給中國電影人一記沉重的耳光,讓很多人從藝術而貧窮的天真夢中醒過來,原來商業跟藝術的關係也可以聯係得這麼緊密,三點六億人民幣的票房更是橫亙在大家麵前,就像是一個牌坊,上麵刻著的是中國電影人的恥辱。

甚至一直到2015年,國內票房排行榜上麵一直都是由美國大片霸占著第一名,最後我們的電影人為了破掉《速度與激情7》的票房紀錄,使勁各種手段,電影《捉妖記》上映延長、票房注水,經過整整58天‘終於’超過了《速度與激情7》的票房。

可惜這個冠軍被人詬病為‘吃了藥’的冠軍,為了甩掉中國票房第一名一直是外國片這個恥辱,很多人連臉麵都不要了,各種幽靈場百分百上座率,連神話都不敢這麼寫的事情他們都做得出來,真的是連最後一點臉麵都賠上了。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泰坦尼克號》等國外電影的投資足夠中國拍N年的文藝電影,這是國家經濟實力的差距,也是最無奈的差距,可是電影人對商業性的鄙夷也不能否認,你窮你有理那就有點不要臉了。

如果說《英雄》之前的電影,沒有什麼大的投資那也是扯淡,《荊軻刺秦王》投資七千萬甚至還拿到人民大會堂上映,可是票房呢?區區兩百萬。

服裝道具的講究怎麼也掩蓋不了電影定位的混亂,舞台化表演風格,槽點十足的設定,就連李樰健神級的表演都救不了這部電影。

在後世,觀眾被眾多的爛片熏陶之後,一部分人對這部電影的評價算是翻案了,冠上什麼最具史詩氣質的國產電影,可是這種整體氣質癲狂,輕重主次不分,表演用力過猛的所謂史詩,實際上就是自嗨。

後世的電影投資跟電影市場還小嗎?可一年能出幾部真正用心製作的電影?

給你拍個PPT都敢拿出來上映,粉絲還哭著喊著在那裏莫名其妙的自我感動,還有綜藝大電影這種連節操都不要了的玩意都有一堆觀眾願意捧場,隻能說那就是我們的觀眾慣出來的。

八九十年代香江電影為什麼影響力如此之大?除去經濟發展的原因之外,把觀眾買不買賬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也是原因之一,午夜場的點映觀眾要是覺得是大爛片連導演都敢打,所以香江電影貫徹的是商業就商業到徹底,文藝就文藝的誠意,誇張點說人家鼻屎大的地方就能出一堆經典,可謂已經做到窮盡了。

並非是崇洋媚外,粵廣有句話叫做有錯就要認,挨打就站定,連偉大的領袖都說要實事求是,人最怕的就是認不清自己,自我感動跟自我陶醉才是最可怕的,比如後世的灣灣,好吧,我黑了一大片,地圖炮放太大了。

總之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無論是中國電影還是周白的路,想要一天時間內搞定所有事情,除非送他個係統,不然這事兒沒門。

……

拖著劉曄黨皓幾個跑了一天時間,可惜的是收獲寥寥,但周白沒有一絲氣餒,做事情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這麼輕易的就被打擊到,還不如早點縮回家混吃等死算了。

本身注冊公司的事情就是千頭萬緒,這一幫人沒有誰是經過社會熏陶,真正有工作經曆的人,所以大半天的時間連第一步都沒有完成,不過好消息是中介公司找到了,就是開出的價錢讓周白有些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