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扮演一個不那麼像刑警的刑警,在體驗生活方麵,要求不高,但周白不打算敷衍過去。
男主角邰林是一個考不上大學,才讀了大專警校,剛畢業不久的吊絲,無奈繼承了父親的職業,當了刑警。
九十年代是這樣的,大專警校畢業,加上一些關係,當一名刑警沒有問題,要不怎麼說這個年代考上大學是一件天大的事情,特別是農村,出了一位大學生,那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邰林的身上有著剛出學校的青澀以及被學校訓練出來的專注,還沒有完全脫離學校的影響,在氣質上他應該是半青不熟的樣子。
內心中他是一位悶騷的文藝青年,喜歡畫畫,不喜歡當警察,希望自己看到的聽到的都是與藝術相關的事情。
可惜事與願違,他的職業就是每天都在和罪犯、凶殺、痛苦、仇恨打交道,於是造就了他那種玩世不恭、缺乏耐心的性格,所以所有人都覺得他不像個警察,因為矛盾,所以不像。
當劉雲出現之後,無論是言談舉止還是外貌裝扮都顯得另類,都不是普通而庸俗的一般人,所以這個女孩的出現就像是黑夜中的火炬一樣,牢牢的吸引著他,讓他非常迷戀,又想去表現的厭煩,可忍不住接近。
這是周白基於劇本的分析,要是按照小說的角色定位來演的話,那應該是另一番模樣。
周白專門找了《行為藝術》這本小說來研讀過,可以說經過幾年的修改,《藍色愛情》劇本內容與小說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故事情節也麵目全非。
原來女主角是個女畫家,劇本則是個演員,原本有兩條線,劇本中並成一條,女主角的身世本來是楊高身上的,被編劇並到一起,放到女主角身上。
原小說是一個極為抒情的作品,但是電影劇本不是,這也能理解,畢竟緩慢的抒情直接拍成電影作品可不行,電影必須加強視覺衝擊,加快情節進展,否則把電影拍成慢慢悠悠的抒情片,觀眾受不了這種舒緩的節奏。
《藍色愛情》最初的定位是警匪片,可霍劍起絕對不同意這個說法,他認為這是一個關於藝術、情感、生活、愛情的故事,案件隻是男女主角遇到的事情,不是電影的全部內容,一開始他的打算就是拍一部愛情片,隻是加入了警匪片的元素而已。
周白認為邰林是一個矛盾的人,一方麵他熱愛藝術,一方麵他又要做著不適應的工作,現有的生活與他所希望的生活完全相反,在他遇到劉雲起,這種矛盾便不斷地開始拆磨他,讓他在情感與事業的追求中抉擇。
影片是以邰林的視角作為開場的,帶有一點人物自己想象出來的理想化色彩,讓角色內心的糾結痛苦淡化了不少,周白打算從角色成長的角度上去演繹這個角色,情感的變化才是核心。
一開始男主角遇到女主角時所帶來的震撼,跟現實工作的無奈,讓他變得不耐煩,他用這種不耐煩掩飾自己對浪漫對藝術的渴望,到他不得不去調查自己女朋友時的痛苦,他用這種痛苦掩飾自己內心秩序的崩塌,到他最終奮不顧身從橋上縱身一躍的決絕,這不單是成長苦痛曆程,實際上也是關於如何追尋內心信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