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非主流跟文藝青年(1 / 2)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創建於1972年,從誕生之日起就被貼上了“獨立”“反叛”“實驗”“新銳”等標簽的電影節,主打的是非商業電影與紀錄片,它跟中國第六代導演的關係極其密切,許多第六代導演就在這裏起步。

鹿特丹對第六代導演的青睞是可以看得見的,張遠憑借影片《北京雜種》獲得“最有希望導演獎”,另一部電影《兒子》拿了“金虎獎”,而今年,樓燁憑借《蘇州河》也拿下了“金虎獎”跟“新銳導演獎”。

這個電影節跟其他電影節相比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不設紅地毯,這裏彙聚著許多喜歡獨立電影跟紀錄片的影迷,開一次開幕都是一場電影的狂歡,而它設置的電影扶持基金也讓許許多多的電影導演有了施展才藝的可能,不單是中國,全世界都有不少電影導演拿過這邊的資金。

樓燁、張遠、樸讚鬱、文德斯、法斯賓德、克裏斯托弗·諾蘭都是在這裏起步,因為注重新銳導演跟獨立電影,這裏幾乎成了新銳導演跟獨立電影的聖地,隨著時間的發展越發的壯大,很難想象在最初設立的時候,僅有17位觀眾參加首映,開幕式和原本準備的市長致辭由於太過冷清尷尬而被迫取消。

這是個很倔強的電影節,極其個性,要求製片方必須是獨立製片者,而不是出於商業目的,內容和價值取向必須是表達作者個人態度,而不是取悅觀眾,光這些提出來都讓人忍不住分分鍾想噴他們,電影不取悅觀眾還拍個屁,這不是要求導演要自嗨麼?但是即便這樣它還是日漸興盛。

價值觀取向上麵它非常有原則,但是選片上麵卻極其“隨便”,不硬性要求參賽作品在鹿特丹首映,而一些甚至不能達到“電影”標準的DV,手機攝影作品,甚至視覺裝置藝術作品,隻要展示了夠好的創作理念和手法,鹿特丹也照單全收。

這也許跟它的誕生地有關,荷蘭本身就是一個大麻跟性盛行的國度,加上又很富裕,抽完大麻打完炮那就弄點特立獨行的事情出來唄,怎麼嗨怎麼來。

前些年傳揚得沸沸揚揚的“七君子事件”,上麵封殺那七名導演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違反報批程序,私自參加某海外電影節,而某海外電影節其實就是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這個電影節舉辦的時間一般是在一月下旬到二月上旬左右,當周公子跟樓燁拿獎回來的時候,周白卻要出發了,因為緊接著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馬上就開幕,他作為主演之一要去參加。

跟鹿特丹相比,柏林的影響力更大,也沒有那麼特立獨行,它更加注重電影藝術質量而不是其中的創新意識,如果做一個比較的話嗎,大概就是非主流跟文藝青年的對比吧。

這是周白第一次參加國外的電影節,作為初哥,說實話還是有些興奮跟緊張的,畢竟如果要真算起來,周白還是個沒有出過國的“土包子”!

本屆柏林電影節的評委主席是鞏莉,在99年12月柏林電影節新聞處就已經宣布了她擔任的消息,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西方重大電影節活動中榮任評委會主席一職,當然,如果從國籍上來說,此時的鞏莉已經移民新加坡,還結了婚,但國籍如何,也改變不了她在中國影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