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拿獎的懸念(1 / 2)

有人說,每年世界電影頭炮都是由柏林電影節打響的,雖然這句話並不對,但是就影響力來說,三大之一的柏林電影節確實是在每一年的二月份都會讓整個世界沸騰。

與柏林蕭殺寒冷的天氣不同,柏林電影節的氣氛是火熱的,觀眾對電影的熱情並沒有因為寒冷的天氣而減弱,相反他們對電影非常的狂熱,到處都是在討論電影,觀看電影,參與電影活動的人。

三大電影節來說,最親民,最像電影嘉年華反而是在寒冷的天氣裏舉辦的柏林電影節,這裏絕大多數的展映場次都是向觀眾開放,就參與度來說,它當屬第一。

周白非常的喜歡這一點,他在這段時間感受最深的就是這裏的觀眾對電影是真心的熱愛,他們是純粹喜歡電影,所以來電影節去觀賞各式各樣的電影,感受全世界的文化。

國內電影節辦得不好的原因之一,其中一個就是跟我們觀眾參與度比較低有關,我們也還沒有形成那種濃厚的電影文化,來電影節的更多的是追星的,而不是看電影的。

在柏林的這些天,周白就在觀眾跟演員的身份切換著,一開始他走到哪裏沒人認得出他,後麵經過媒體大肆報道,《我的父親母親》成功上映,被觀眾瘋狂的熱愛,他就經常被認了出來,隻是觀眾都能保持克製跟禮貌,都是合個影簽個名之類的,並沒有其他過火的動作。

在電影節的論壇單元,周白觀看了很多有意思的實驗電影和紀錄片,有質量很不錯的,也有非常糟糕的,但是這些年輕導演們的實驗作品,處處都能看到閃光點,想法非常的大膽,這讓周白感到非常開心。

許多人參加電影節,會非常的留意場刊,到了電影節,國內各家媒體在報道影片現場反響的時候,都會提到一種顯得逼格超高的東西——“場刊”。

柏林電影節的場刊究竟是什麼?其實也沒有什麼神秘的。

其實,它的全名是“每天在現場出的刊物”,本名叫做《每日銀幕》(Screen Daily),它是英國的一家網絡電影雜誌,每到柏林電影節期間他們就推出特別報道,打印成書,在電影宮裏免費贈送,官網上提供免費閱讀。

也就是說白了就是影評人通過《每日銀幕》這個刊物對電影進行評分,評論,評價,相當於就是專業影評跟打分而已。

因為國內媒體對電影節的設置不熟悉,《每日銀幕》就成了媒體記者們的重要參考書,這份刊物對電影的評分比較全麵,並且還免費派送,就更加受到電影節記者的歡迎,所以我們國內的記者就把人家叫做場刊。

實際上能夠叫做場刊的,不止是《每日銀幕》,《國際銀幕》、《好萊塢報道者》之類的刊物在電影宮也有,也能叫做場刊,隻是因為影響力比較大的是《每日銀幕》,大家久而久之就認為它就是了。

某部電影被打上高分了,他們就覺得這些電影就特別有希望拿大獎,某些電影被打的分數比較低,他們就覺得肯定沒它啥事了,實際上這樣的想法完全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