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謀再次擒獲金熊,中國電影閃耀柏林!”
“《我的父親母親》得金熊獎,評委為此生爭執!”
“張一謀再次征服柏林,章紫怡遺憾未得影後!”
“張一謀拿金熊,鞏莉表示實至名歸!”
在我的《我的父親母親》劇組回國之前,國內媒體已經像是爆炸一般,為此大幅報道,娛樂版塊都是頭版頭條,而甚至連《人民日報》都報道了這個消息。
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歐洲三大電影節之一,張一謀再次拿下一尊金熊獎杯,這讓全國都為之振奮,盡管金熊是雙黃蛋,可它的含金量擺在那裏,沒人能無視。
1988年,張一謀憑借電影《紅高粱》成為中國影史上首部獲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熊獎,《紅高粱》成為首部“金熊獎”華語電影,首部獲得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的華語電影,徹底奠定他在國內第五代導演中的地位。
他是一位開創者,首開先河,拿下三大電影節最高獎項,同時也被稱為未來的大師,老謀子也不負眾望,92年憑借《秋菊打官司》拿下威尼斯金獅獎,讓鞏莉拿下威尼斯影後,94年憑借《活著》拿下戛納評委會特別大獎,讓葛尤拿下戛納影帝,成就了他國內第一大導演的地位。
甚至在張一謀拿獎之後,三大電影從此開始頻繁的出現華語電影的身影,華人獲獎屢次出現。
可以說,20世紀90年代初是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第一次在國際影壇大放光彩的時期,優秀影片和優秀演員不斷湧現,短短五、六年間多部作品和多位影人獲得國際大獎,還有五部電影先後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可是到了九十年代後期,國內電影顯露出的後繼乏力之像日益嚴重,電影市場萎縮,國內電影麵臨好萊塢的衝擊,到了新世紀,大家都希望在這一年能開個好頭,而老謀子再次拿下金熊,這絕對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
現在老謀子身上有兩座金獅,兩座金熊,對他來說,剩下的征服目標,就隻有戛納跟奧斯卡了,他現在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電影人中的第一大師,就連李鞍也暫時不如他,畢竟他是雙雙金導演。
“哢擦!”
“哢擦!”
“哢擦!”
當周白從機場走道走出來的時候,周圍已經圍滿了記者,照相機不停的在拍照,話筒都快放到周白的臉上,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的拋過來。
沒有瘋狂的粉絲尖叫,卻有瘋狂的記者,這架勢真是令人吃驚,國內記者比國外的記者要瘋狂多了。
拿金雞獎影帝的之後,周白領教過國內記者的熱情,而這一次已經不是熱情了,都已經快到瘋狂的程度。
“請問張導,拿到金熊獎的感覺怎麼樣?”這是問張一謀的,對於老謀子他們還存著一份尊重,畢竟老謀子的江湖地位放在那裏。
“周白,這一趟柏林沒有獲得個人獎項遺憾嗎?”一個記者跟著他,問道。
這種問題讓周白無語,個人獎項是個什麼鬼,難道我沒拿影帝你們覺得太遺憾了嗎?就我的戲份,怎麼可能拿影帝?
“本身就跟個人獎項無緣的,我的戲份不夠,跟個人獎項沒有什麼關係,謝謝。”周白看這記者的架勢,如果不回答他,可能要跟到地老天荒,路都堵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