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大片的玩法(1 / 2)

《天下無賊》算得上大片,當然這個標準是以內地04年拍攝的電影來說,如果與好萊塢動輒上億的投資相比簡直不值一提,哪怕是跟內地十年後的電影相比,也隻能算是中小成本電影,但在這個年代已經是大製作了。

三千五百萬元成本在04年這個時間段真不算小,能有這麼多拍攝資金內地導演總共也才那麼幾個人,數來數去無非就是張一謀、陳凱哥、馮小鋼外加一個薑聞,簡單點來說不是內地一線大導演沒有拿到大投資的可能。

從九十年代開始,麵對好萊塢大片的侵襲,兩岸三地的電影人也在嚐試走大製作的路線,然而整個90年代,限於有限的市場跟落後的製作方式及技術,本土製作的華語片的最高投資也不過幾百萬美元,與好萊塢動輒上億的投資相比,實在無法稱為“大片”。

九十年代中後期謝進拍《鴉片戰爭》,投資成本是一個億,相比以往的投資成本堪稱內地巨片,隻可惜票房不如人意,導致謝進幾乎從此封鏡;陳凱哥拍《荊軻刺秦王》投資七千萬,最後卻虧得投資人想跳樓,而作為導演的陳凱哥也需要用好幾年時間去拍電視劇、拍小成本電影慢慢蓄勢才能再次拍攝大片。

這兩部九十年代大片正向的作用就是讓橫店發展起來,從這個角度來說也算有了些許慰藉,國內影視行業因此沾光,隻是拍片的導演就難受了,不管電影的評價如何,不諱言的說他們在投資方眼中的價值降低很多。

《英雄》的橫空出世拯救了低迷的電影業,票房成績上破了一係列內地華語電影票房,更是給電影業打了一劑強心劑,開啟了國內電影業的大片時代,盡管它有爭議,但這件事卻毋庸置疑。

《英雄》帶來的電影產業化運作的模式讓內地電影圈的大多數人眼前一亮,總算搞明白了大片應該怎麼拍,從某種程度上說,《英雄》是中國電影產業化道路的一塊裏程碑,它在藝術和商業結合的中國武俠類型片的發展上,有著豐富的啟示意義。

從前期的策劃籌備、類型片明星製,到拍攝製作、最後宣傳發行,《英雄》呈現給人們的,是一整套迥異於國產電影以往操作路數,卻又完全符合商業規律的市場化電影運作範式,許多人才發現原來電影還可以這麼玩,更重要的是這個模式還是可以複製的,可想而知當時《英雄》的出現就宛如指路明燈。

加上《英雄》提高了國產電影投資方的票房分配比例,從而增加了投資方的投資信心和積極性,之後的中國電影市場才大片如潮,每年的年度票房和院線銀幕數量得到迅猛增加,電影市場開始複蘇。

馮小鋼很清楚自己的本事,如果要學《英雄》玩視覺,玩特效,十個他都不是張一謀的對手,他能夠在電影圈生存多年還混得風生水起的原因就在於他會講故事,電影接地氣,能夠準確的把握觀眾的喜好,知道怎麼以小博大,這些才是他被成為大導演的底氣所在,而很明顯馮小鋼是個聰明人,他懂得如何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到最大。

“白哥,我們這部電影到底接了多少廣告?怎麼感覺不止兩三個?”鄧朝看完攝影棚的場景布置,有些疑惑的問道,他手中還拿著印著掏寶網字樣的旗子,即將在攝影棚中拍攝的鏡頭,他要用到這個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