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演員的片酬多少,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場”決定的,這個所謂的“市場”是綜合了大環境的經濟、電影的投資、演員的資曆、作品、人氣、經紀人的能力、角色競爭狀況等等因素的集合體,也就是說它是隨時在波動之中,任何一個變量都足以影響最終的數字。
像程龍、李聯傑他們的片酬為什麼那麼高?因為他們無可替代,到了他們這種級別的巨星,光靠名字就能讓片子多賣千萬美金,這種商業價值怎麼可能不讓投資方趨之若鶩,片酬早就被抬上去,根本沒可能下來。
自我掉價這種事情對他們來說也不會去做,寧願少拍都不會減價,基礎片酬少了那就要在分成上占更多的比例,就這樣還得是大導演有可能大賣的電影才能打動他們。
周白現在明顯是個上升期,他的片酬即便自己願意在基礎片酬上麵少要,相關的分成比例是必定少不掉的,現在雖然他沒有像程龍、李聯傑這樣經過了好萊塢市場的加持,但經過連續幾部電影票房大爆,光論亞洲市場他也已經毫無疑問的第一梯隊級別,這個級別的演員接演商業電影就沒有低於兩千萬的。
之所以強調商業電影是因為商業電影才能體現一個演員的真正片酬,接演文藝片按照明星演員的價格那就不用玩了,就像《海洋天堂》投資700萬,李聯傑那時候的真正片酬是一個億,夠拍十幾部這樣的電影了。
明星演員演出文藝片往往都是收取象征性的片酬,打動這些演員的因素絕對不是錢,衝著錢來的不會去接這樣的電影。
能夠讓明星演員出演小成本文藝電影的往往是取決於電影的導演、劇本、角色這些因素,探討的主題深刻導演名聲在外很重要,可以說演這樣的電影純粹是藝術考量,當然了,這種藝術考量在他們整個演藝生涯中往往不會有太多次,特別是商業價值高的明星演員。
接演《如果·愛》,周白的片酬在兩千萬再加分成,即便是這種價格,陳可鑫也覺得自己賺到了,光是靠周白的名字賣版權在東亞就能多賣出這個數字,可以說有了周白的加盟,實際上電影收回成本的壓力是驟減而非增加。
周白太火了,火到整個亞洲的片商都為他瘋狂,《疾速追殺》的票房爆炸更證明這些片商的瘋狂絕對是正確的,隻要能拿到,就有大把的利潤可期,現在的周白宛如九十年代初星爺,在亞洲完全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電影隻要一上映就是一連串的票房記錄。
為了請到周白,星美的譚董眼睛眨都眨一下就增加投資三千萬,而把周白談下來隻用了兩千萬,最後甚至陳可鑫自己還多出了一千萬多萬的預算用在電影製作上,陳可鑫的心情之好簡直像是中獎了一般。
這種美事對一個導演來說簡直不能再好了,這一千多萬的預算,能讓感覺製片經費捉襟見肘的導演陳可鑫敢放開手腳去幹,原本推翻了一些大型歌舞場麵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考慮之中,畢竟一千多萬能做很多事情了。
多出三千萬的投資請周白隻花了兩千萬,剩下一千萬再加上原本請演員的預算五六百萬,就是一千五六百萬的金額,而女主角跟另外一個男主角陳可鑫不打算再花費巨資請太貴的演員,而是使用在電影的製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