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泓、馬平凡跟虎哥三個人相視苦笑,這都翻了七八成,一件寶物都沒有翻出來,能讓他們不著急嗎?
要是這趟白走,對他們接下來的熱情也是大受打擊的。
楊奕拿起一卷竹簡,保存得不怎麼好,有點發黴了。他打開一看,上麵的內容不是用墨書寫的,而是雕刻出來的。
“這東西好像有點老。”羅曉玉開口道。
在古玩店工作了那麼長時間,接觸得多,耳濡目染,羅曉玉多少也能看出一些來。
當然,專業的知識,她說不出來,就憑眼力,一個感覺,感覺一件東西的新舊。眼前的竹簡,應該是有點曆史的。
竹簡是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它不僅在古代文化史、書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對印刷術也有重要的影響,特別是簡牘的形式,即為卷軸裝的前身,為早期的雕版印刷所廣泛使用。現代竹簡更多的是收藏和家居。
“看電視、電影,竹簡好像是漢朝之前的東西吧?”袁世泓開口道。
他們三個人當中,算是他文化水平最高,依稀還記得,紙的出現,才讓竹簡退出曆史舞台。紙是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就算是曆史文盲,也應該知道的。
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藤紙、魚卵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漁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
如此的話,這竹簡不是很老了嗎?
聽到這話,楊奕笑著解釋:“嚴格意義上講,竹簡的出現,是很久以前,普遍運用在戰國到魏晉時期。不過,這種東西其實從古到今,就一直沒有斷過。就算是今時今日,也還在生產,盡管紙的出現代替了它。”
袁世泓等人點頭,覺得楊奕說得有道理,之前,他們沒有想到這一點。有些東西,雖然沒有太大的實用價值,但它依舊是存在的。
楊奕繼續說:“竹製品保存不易,容易腐爛。因此,真正幾千年前的竹簡,其實保留下來的很少。我們手中的這一卷,就絕對不是。主要你們看上麵的字,雖然不是簡體字,但也出現在唐宋之後。”
他解釋,竹簡的字體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常見於楚國簡帛,字形結構是楚國文字的本色,書法體勢則帶有“蝌蚪文”的特征,可以說是楚國簡帛的標準字體。
第二類出自齊、魯儒家經典抄本,但已經被楚國所“馴化”,帶有“鳥蟲書”筆勢所形成的“豐中首尾銳”的特征。
第三類用筆類似小篆,與“古文篆書”比較接近,應當就是戰國時代齊、魯儒家經典文字的原始麵貌。
第四類與齊國文字的特征最為吻合,保留較多齊國文字的形體結構與書法風格。
竹簡書法俊朗,疏密得宜,對研究中國書法史有很重要價值。
“西周和春秋時期有竹木簡上記事的方式,戰國時期的竹簡發現很多。戰國中晚期的竹簡,內容為遣冊、古書和卜筮記錄。秦木牘和秦簡上的隸書字形正方、長方、扁方不拘,筆畫肥、瘦、剛、柔,極盡變化。想要研究竹簡,也需要了解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