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曼串門訪友,路名和門牌號都沒有用,誰也不記,隻記得哪個社區,什麼樣的房子。要寄信,就寄郵政信箱。這種隨意狀態,與阿拉伯人的性格有關。
但這樣一來,我們要去訪問蒯先生家,隻能請他自己過來帶路了。他家在安曼三圓環的使館區,汽車上坡、下坡繞了很多彎,蒯先生說聲“到了”,我和陳魯豫剛下車,就看到一位紅衣女子迎過來。她就是蒯太太,本名杜美如,誰也無法想象她已經七十一歲高齡。
他們住在二層樓的一套老式公寓裏,確實非常樸素,就像任何地方依舊在外忙碌的中國老人的住所。但抬頭一看,到處懸掛著的書畫都是大家名作。會客室裏已安排了好幾盤糕點,而斟出來的卻是阿拉伯茶。
杜美如女士熱情健談,陳魯豫叫她一聲阿姨,她一高興,話匣子就關不住了。她在上海出生,到二十歲才離開,我問她住在上海杜家哪一處房子裏,她取出一張照片仔細指點,我一看,是現在上海錦江飯店貴賓樓第七層靠東邊的那一套。正好陳魯豫也出生在上海,於是三人交談中就夾雜著大量上海話。我們感興趣的,當然是早年她與父親生活的一些情況。她感興趣的,是五十年不講的上海話今天可以死灰複燃,曼延半天。
以下是她的一些談話片斷,現在很多不了解杜月笙及其時代的讀者很可能完全不懂,但我實在舍不得在地中海與兩河流域之間的沙漠裏,一個中國老婦人有關一個中國舊家庭的絮絮叨叨。
我母親一九二八年與父親結婚。在結婚前,華格鎳路的杜公館裏,已經有前樓姆媽沈太太、二樓姆媽陳太太、三樓姆媽孫太太,但隻有前樓姆媽是正式結婚的,她找到還未結婚的我母親說,二樓、三樓的那兩位一直欺侮她,為了出氣,她要把正式的名分作為一個禮物送給我母親。我母親那麼年輕,又是名角,也講究名分,一九三一年浦東高橋杜家祠堂建成,全市轟動,我母親堅持一個原則,全家女眷拜祖宗時,由她領頭。那年我兩歲,我母親生了四個,我最大,到台灣後,蔣家隻承認杜家我們這一房。
“父親很嚴厲,我們小孩見他也要預約批準。見了麵主要問讀書,然後給五十塊老法幣。所以在我心目中他很抽象,不是父親,父親的教育職能由母親在承擔,而母親的撫育職能則由阿姨在承擔。後來到了中學,家裏如果來了外國客人,父親也會讓我出來用英語致歡迎詞。有時我在課堂上突然被叫走,是家裏來了貴客,父親要我去陪貴客的女兒。母親一再對我說,千萬不要倚仗父親的名字,除了一個杜字,別的都沒有太大關係,要不然以後怎麼過日子?這話對我一輩子影響很大,我後來一再逃難、漂泊,即使做乞丐也挺得過去。”
“父親越到後來越繁忙,每天要見很多很多客人。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九日才急匆匆從上海坐船去香港,在船上已經可以看到解放軍的行動。他還仔細地看了看黃浦江岸邊的一家紡織廠,他母親年輕時曾在那裏做工。在香港他身體一直不好,因嚴重氣喘需要輸氧,但又不肯戴麵罩,由我們舉著氧氣管朝他噴。母親問他現在最希望的事是什麼,他說希望阿冬過來說話。阿冬就是孟小冬,母親就答應了。父親要與孟小冬結婚,問我的想法,我說做女兒的是晚輩,管不著。後來他就與孟小冬結婚了。父親去世後孟小冬隻分到兩萬美元,孟小冬說,這怎麼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