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陳縣熱火朝天的發展時,張恢來到陳郡,而跟他同行的是陳禾。
因為都是從潁川郡向著陳郡而來,雙方自然遇到了,而且雙方的關係也算是融洽。
畢竟就學術派別來說,陳禾的農家一直都是法家下麵的小老弟,雙方有著天然盟友關係。
而來到陳郡後,張恢作為法家,很快便覺察到陳郡與其他地方的不一樣,這種不一樣讓陳郡與其他的地方相比,顯得格外的充滿活力。
在這裏不論是誰,看著他們的樣子都不像處於戰亂中的人,反而充滿了對未來的向往。
這至少說明在李適的統治下,這些人相當得民心,而民心這種東西,對法家來說在頒布與執行法律時很重要,畢竟當初商君徙木立信,立得就是民心。
兩人根據指引來到求賢館,在這裏李適專門安排了酒水與點心,讓人們暢飲。
同時告知如果隻是求一份工作來謀生,那求賢館便是會提供相應的工作。
畢竟整個陳縣熱火朝天的幹著,不論哪裏那都是缺少人手的,能識字自然最好,不識字的也沒有關係,畢竟搬磚隻要有手就行。
而第二層,則是期望為吏的,隻要用秦文默寫一份語句通順的百字以上文章。然後回答出張九章設定的算術題目,並且寫清楚算術的方式,答對之後就通過了。
第三層便以自己百家的身份寫一份倫策,交給李適,用來推銷自家學說。
李適雖沒紙張,但至少提供筆墨和竹簡,足夠一些學派的弟子們發揮了。
說實話,李適對人才挺渴求的,隻要確定是你識字的,那基本上這人就走不出陳縣了。
不管這學子願意不願意留下來,李適都準備把他們綁了,至少能讓他們來教書識字。
因為李適並不在乎推廣什麼學說,而是要強化自己軍隊的文化建設。
很重要的原因是李適不是那種頂尖的大軍團指揮,比如甘章調度二十萬人毫無壓力。
李適相信未來碰到這種怪物會越來越多,但對李適來說自己五六萬人就是極限了!
自己在軍事指揮的缺陷,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個軍神過來指揮。
但沒遇到啊,那李適會從其他地方去盡量的彌補。
統一的天賦體係,優秀的基層幹部,以及豐富的物資儲備,這些都是李適去彌補的手段。
說到底,打戰看起來好像雙方兵力拚死決戰,但實際上這場較量一開始就是全方位立體化的交鋒,就算遇到自己正麵打不過的對手,那就盤外招把對方幹掉。
某種程度來說,甘章就是這麼被幹掉的,如果大秦政治清明,甘章在整個大秦的加持下,幾乎是無敵的,至少李適拿甘章沒有一點點的辦法。
而就算是甘章的原型章邯,在投降項羽之前,如果大秦後方給力,手上也還整整有著二十萬的大軍能夠與項羽抗衡,最重要的是項羽的後勤比章邯的要更差,隻要章邯據城死守,苟到項羽軍隊崩潰肯定是能做到的。
總而言之,李適對軍隊的目標就是建立起完善體係,哪怕屢戰屢敗,依舊能卷土重來。
所以求賢館,實際上算是工作介紹所,把人介紹到需要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