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五十八章 回歸鹹陽(1 / 2)

對於甘平主張繼續專精銳士的道路,李適卻也並不否認對錯。

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甘平實在不想接甘章的班,那李適也不可能強行讓甘平去做。

倒是駱甲,既然他準備接手鹽場的任務,那自己以後準備的食鹽公司可以讓駱甲來接手。

讓駱甲在解梁鹽湖內開展鹽場工作,表麵目的自然是為了維護魏國穩定。

畢竟一場大戰後,各種四散在河東地區的潰兵需要處理,已經崩潰的魏國組織需要接手。

這時候駱甲一邊打擊潰兵,一邊引導民眾進入鹽田工作,在糧食足夠的情況下,進行軍事化管理,能以最快的速度讓魏國恢複生產。

同時李適手中掌握了重要食鹽渠道,不說對整個天下的食鹽影響,至少自己軍隊與政府吃的食鹽完全能被自己所控製。

這點非常重要,隻要軍隊穩定,麵對任何對手李適都有直麵的勇氣。

實際上這隻是李適想要打翻鹽罐子計劃的鋪墊而已。

李適想掌控糧價,便通過開發鄭國渠灌溉區,打造農業生產的示範區域,讓以此作為標杆,在四川盆地的川蜀,南陽盆地的宛城和黃河從河西以東地區的兩岸開始逐步推廣開來。

隻要隨著天下統一,這些地區會逐漸成為產糧地,然後一點點把種植技術擴展開來。

不過鹽不一樣,土地是不可能種植出食鹽的。

僅隻解池生產的食鹽,是不可能供應得了整個天下。

真正想把鹽罐子打翻,讓百姓們吃得起白花花的食鹽,要靠得還是海鹽,而不是陸鹽。

海鹽比內陸食鹽在產量上的優勢真的多了很多。

第一個就是在產量上,在理論上來說,隻要是海岸線所及,基本上都能作為產食鹽的地點,當然具體場地肯定要仔細甄選的,但至少比內陸一個個鹽湖的產量要大的多。

其次是食鹽的運輸上,還是那句話,水路運輸的成本陸路運輸的二十倍,內陸食鹽產地基本上都是封閉的內陸湖中,自然不會有腦殘的人往這裏開鑿一條運河來運輸食鹽。

所以內陸食鹽運輸,終歸要走陸路到水運發達的地方,然後才運輸到相應位置。

而大海的海鹽,通過合流幾乎能到達華夏大地的各處。

哪怕因為逆流而上的原因,運輸起來比順流而下要難,但至少各大水係的中下流地區,海鹽都能順利送達,就成本來說比路鹽運輸要便宜的多。

當然,海鹽能打翻鹽罐子的第三條優點,那就是潮汐能了。

隻要設計好了畦田,大海漲潮落潮時候的潮汐能能夠把海水送到畦田中,基本上不需要什麼人工力量。

但內陸的湖可沒這般顯著的潮汐能效果,人工引導調度鹵水還是主流方式。

所以海鹽隻要開發得當,生產產量,運輸成本和人工成本都大大的低於陸鹽的開采。

但海鹽也不是真的就比陸鹽方便,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安全性上。

海水成分到底太複雜了,這讓解析出來海鹽成分也變得相當複雜。

對比起陸地食鹽,海鹽重金屬含量肯定比陸鹽要高的,更不說其他的化學物質。

同時很多毒素看起來相當細微,但如果沒有處理好,積少成多下,也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