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下是……”這宋姓墨者做好田間工作,受到老人引薦來到李適麵前。
“你好,我叫李廚,是個收集天下食材的庖丁,剛才見到你在田間勞作深感佩服,所以希望能與你這位墨者認識一下。”李適客氣的對這位墨者宋道。
“在下宋襄,現如今還在隻是墨徒,還算不上墨者!”李相對李適認真道。
“閣下還不是墨者?!”李適聽到宋襄的話倒有些意外。
“墨者乃是墨家之行者,代表的是墨家臉麵,需秉承墨家之信念,執行墨家之準則,行鋤強扶弱之責任,才可稱之為墨者,否則不過隻是墨徒而已!”宋襄解釋道。
李適聽到他的話,臉上和氣道,“諸子百家隻道者泛泛,踐道者寥寥,墨家知其道,明其心,踐其行,得其果,真不愧是天下顯學。”
“謬讚!”宋襄聽到李適的話,對李適的好感度增加了不少,交談也熱情了起來。
李適與宋襄開始聊一些具體內容,比如莊稼的勢頭怎麼樣,比如除草用什麼辦法好,比如百姓需要官府一些什麼幫助等等。
不得不說,李適發現宋襄這的知識底蘊很深厚,到不像是一般墨家弟子,反而像是世家公子的出身。
可別以為墨家弟子的來源都隻是底層的落魄農民,實際上不是的。
有很多墨家的弟子是來自於些衣食無憂的世家弟子,尤其是那種沒什麼繼承權,但又沒什麼生存壓力的士子。
也就這些人對墨家學說報以一定程度的讚同,從而被墨家吸收進來。
隻不過隨著時間流逝,這類人越來越少。
因為他們都投入到了儒家的懷抱,而隨著這一類人斷層甚至消失,這才讓墨家不可避免的沉淪到了最底層。
因為從此以後,沒人再把底層墨徒重新組織起來,而字都不認識的墨徒更是沒有辦法傳承墨家經典,所以墨家自然消亡了。
李適與宋襄一番交流,倒是對墨家更深了幾分。
因為墨家不喊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與百姓同甘共苦,一起用勞動,一起工作來在百姓之中產生感染力與影響力。
對社會最底層的窮人與百姓們來說,墨家墨者的存在本身,就是指引他們的方向,鼓舞他們的鬥誌,讓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從窮苦的深遠攀爬出來的向導。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這就是墨家所踐行的最樸素的道理。
李適相信,如果不是在國家統一後,墨家在意識形態方麵成為主流價值觀的反攻,同時漢武帝又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墨家徹底失去了根基與土壤,那也許數百年時間,墨家就會靠著自下而上的耕耘,徹底碾碎儒家,打垮法家,重新成為最正統的學說。
但很可惜,隨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出現,讓所有人想要做官就隻能夠學習儒學。
學習其他學說的人,都必須要先學一層儒學的皮,但這層皮學得久了,學得累了,那就再也沒有人有什麼興趣去學習儒學這層皮後麵的東西了。
現在,儒家沒投資自己,但墨家在自己發出求賢令時選擇了自己,而自己在取得一定優勢時,同樣鬆開了對墨家的繩索,並對墨家的發展表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