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航海業!
對於李適來說,將來想要讓涿郡成為進攻匈奴的北方核心,那航海業就是必然需要發展的一門技術。
而發展航海業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貿易,而是為了食物,或者說捕魚。
還是那句話,至少李適認為自己解決掉後勤問題,現在想要打敗匈奴真不是什麼難事!
這時候的匈奴剛剛成為的草原霸主,縱然手上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但他基本上采用得是五出一的義務兵製,匈奴人口絕對沒超過兩百萬,這就是現在匈奴最大的弱點。
如果真讓匈奴學會華夏文明,又喊出非漢既胡這種具有影響力的口號,把整個草原部族力量給統一起來,那個時候的匈奴才是真正的匈奴帝國。
現在自己想對付匈奴,真正問題還是在後勤,與雙方間實在有些遠得離譜的距離上。
漢武帝有他老爹跟爺爺攢下的大量物資,打到最後還需要拿白鹿幣騙人,可以說為了錢那是連臉都不要了,而李適沒這麼厚實的家底,就更是要自己一點點積累了。
所以,利用航海業來發展食物,而用這些食物來支撐廣陽郡的發展幾乎成為必然。
因為廣陽郡的地理位置讓它能成為北方區域的核心,在北伐時能成為最方便的進攻據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的作用在這時代,就是跟河套平原差不多的。
但廣陽郡比河套平原相比,差得是它本身可耕種土地不足,讓廣陽郡很難成為大城市。
為什麼在唐朝以後,北京或者北平這地方就突然凸顯了出來,讓它的地理位置顯得特別重要,其中很重的原因就是京杭大運河的開辟,讓江南地區的糧食能夠運送到北京來。
現在哪怕李適知道廣陽郡非常重要,薊縣更能成為北地中樞的位置。
但這裏也很難支撐起一座超過五十萬人的城市,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糧食不夠。
甚至就算薊縣到洛陽的這條永濟渠成功打通,如果它無法實現自給自足,必須要洛陽運輸糧食過去的話,那對李適來說,肯定也是一個相當大的拖累,所以想辦法讓廣陽郡自給自足,絕對是發展廣陽郡首當其衝的要事。
至於想要在完成永通渠的道路後,再讓從會稽接一條運河到洛陽,讓這一大段的道路真正成為京杭大運河,那李適隻能夠說,就算這是個不講道理的精氣時代,怕也至少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時間。
現在想想也就行了,還是現實點,先把永濟渠建起來再說吧。
回到原點,糧食這種東西不像鈔票,靠著印鈔就能強行把問題向後拖延。
在北方土地上,糧食這種東西一年隻能夠種植一茬,而糧食對本地本就不算多的土地來說,想要積累到足夠討伐匈奴的程度還是省省吧,指望這,還不如指望永濟渠早點通好了。
但李適的問題是,糧食不足,那北方的發展速度就會變慢,發展速度慢,自己想要在永濟渠通渠後直接運糧,然後發動對匈奴的戰爭也就變得不現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