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問題算是解決了……”一眾文臣沒有想到李適的解決辦法會這麼硬核。
“至於教材的問題……”李適若有所思,
“一般上來說,十一到十二歲的小孩隻要識字就足夠了。
但必須要讓他們明白識字的用處,尤其是要讓他們的父母明白識字的用處。
張恢,你負責編撰《十五律》把百姓最常見的十五到二十種刑罰列出,作為教學內容。
陳禾,你負責編撰《小麥》主要介紹種植小麥的時間,時節,農具,以及種植方法。
九章,你負責編撰《算術》主要就是一百以內的加減乘除法,以及三角矩形公式。
陽慶,你負責編撰《衛生》把一些常見草藥的用法,以及身體保健的辦法寫進去!
另外再撰寫一本《百家》諸子百家都隻能選擇也篇課文進入其中,用於教學識字。
至於更多,我倒不是怕那些小娃子學不會,反而擔心那些老兵掌握不了。
當然,每個學生能在十二歲時進一步進行考核,其中最優秀者者,進入到縣級的學校中,繼續進行學習,學費由縣裏財政負擔。
十五歲後,去郡中進行考核,考核的最優秀者,進入到郡級學府中,學費由郡裏承擔。
十八歲後,由郡出來的學生,來到長安大學進行考試,成者進入大學,敗則回歸家鄉。”
聽到李適的話,在場文臣們麵麵相覷,還是張良站出來,畢竟他是大學院長。
張良道,“還請大王明示,那縣級、郡級兩的學生,應該教些什麼知識,可有什麼材料?”
“基本上以算學,律法,農事,語文,這四科為主科目,醫療、器械、衛生與曆史為副。
我也沒要你們馬上把這一套體係給弄出來。
鄉級、縣級、郡級和大學,每層都需要老師與教材,鄉級我們還可以用士兵來教授,但到了縣級開始,怕就需要諸子百家的學子們來出力。
所以慢慢來不著急,一點點把這教育體係給搭建起來。”
李適的目光看了看,最終落到了張良的身上,道,“那這件事情就交給張良你了!”
“遵令!”張良不由苦笑,僅隻是聽李適所描述的這一個體係,張良便清楚自己所要麵對的到底是怎樣一個浩瀚工程。
不過想一想現在還在廣陽郡沒回來的王二寶,張良突然感覺,自己還是挺不錯的,至少自己不需要長年累月的風吹日曬。
“最後就是醫療了……”李適的目光看向了公孫陽慶,不由道:“醫療營與醫家合起來一共擁有多少的合格醫者!”
“連學徒在內大約有兩萬左右,不過真正能獨立進行開處方,治療的大約有兩千人,其中有一千五百人在醫療營,剩下的則是在長安,洛陽這些城市。”公孫陽慶道。
李適聽到這數字愣了愣,說實話,在這個時代這個數字真的很不容易。
但對李適來說,這所造成的缺口還相當大,至少自己絕對遠遠不能滿足的!
李適道:“從反秦開始到如今,漢軍將士們的性命可以説多次是被醫療營搶救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