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起冒頓還在為將來布局,李適已經完成了對將來的布局。
現在李適所需要的就是穩紮穩打的發揮出整個中原應該有的人力與物力就足夠了。
相對來說,李適在入主關中前,看起來好像奇謀迭出,操作拉滿,但就本質而言是在走鋼絲,一著不慎,那就會跌入萬丈深淵,所以看起來那自然是精彩萬分。
但等李適入主關中,開發以鄭國渠為代表的關中,那對李適來說,就不需要去弄險了。
李適隻需要穩紮穩打的積累物資,挖掘民力,將其轉化成源源不斷的物資,然後交給韓知兵、陳雲和甘章,要他們把這物資應有效果就足夠了。
等到李適拿下了中原,那態度就更是要變一變,不再那種純粹為軍事服務,而是開始要進行大規模開荒,需要建設整個中原了。
李適自始至終都記得,自己代表的是黔首與百姓的利益,自己的依仗是軍隊與百姓。
如果自己飄飄然了,那自己怕也隻是建設個差不多三百年壽命的封建王朝。
到時候自己就算想要動手修改,怕也會引出一大片的利益關聯方,讓自己難以下手。
所以,趁著剛統一且即將統一時,李適讓張良與張恢兩人聯手的整風運動,開始浩浩蕩蕩的在關中推行開來。
首先是張良出麵建立這個時代的中央黨校,不過張良取名叫做禦學司。
簡單的說,想要做大官的肯定要來這裏走一趟,向他們傳達李適的核心精神。
畢竟他們為官一任,如果跟李適的意誌不統一,那把他們放出去,沒執行李適的政策,那對李適來說也很麻煩的。
所以考試後沒合格的人,就繼續在裏麵學習,一直到考核完成為止。
當然,這些人想要考核過關,那就不是百分製隻考六十分,而是百分製要考九十分。
廢話,這些人出來全部都是要做高官的,思想上隻是六十分萬歲的態度怎麼能行,肯定是要精益求精,讓李適確認你是同路人啊。
當然,所謂君子和而不同,朝廷之內更有派係,進入到這裏的人,差不多是停職留薪的狀態,在這裏你被朝廷好吃好喝供著,你也可以在這裏單純的隻做學問。
至於冗官什麼的,實際上隻要別推恩的太過分,多數情況不會出現這問題。
如果某些考核的題目與你的立場不同,那你可以選擇不考,這點李適是允許的。
這步是為了幫助李適區分政治家與政客。
那種真正有堅持的人,遇到與自己立場衝突的考核內容,那就選擇不考,然後從一而終堅持下來的人,隻考核與自己政治立場相通的那些考試,這些人基本上能用做國家棟梁。
當然,這世界也有那種,非常純粹老子過來就是為了做官的,隻要能向上爬,老子才不管什麼立場,總而言之,朝廷吹什麼風,老子就答什麼題目,隻要往上爬就好。
這種人李適肯定也用的,因為這種應變能力強,用起來很方便,作為工具人真的很好用。
但真正關乎民生與國家命脈的職務,這些人自然被暗暗打了叉叉。
因為他們沒有節操。
是的,沒有節操的人真正執掌國家命脈是很恐怖的事,不僅是百姓遭殃,就算是這個國家,在對方眼中,也不過隻是一個待價而沽的商品而已。
就好像是和珅,越是長大越清楚和珅是世俗人才應該有的樣子,但和珅隻是政客,成不了政治家,至於紀曉嵐那是清客,連政客也算不上,這兩種人都不應該去掌握國家命脈。
真正的政治家,那是要有政客的能力,但同時又擁有清客的風骨與堅持。
李適不可能每次都靠著曆史知識來選人。
這麼漫長的時間,自己手下的曆史名人終究會逝去的,而自己必須要找到合適的人去頂替他們,所以自己需要研究,能夠選拔人才的手段。
不僅隻是考試,更重要得是要維持政府的整體廉潔,而自己的對手則是會本能擴充自己欲望的官僚體係,李適唯一想到能夠對付它的辦法就是時間與概率。
用對方的一生,在一次次抉擇中,看出一人的品性,然後對方委以重任。
所以,這禦學司考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每次因功升遷,在考試時做出的一次次抉擇。
當然,這是對待那些沒有違法亂紀的官員,他們能坦坦蕩蕩的考試,高高興興的升遷。
甚至如果不願意升遷的,在這裏做養老院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