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零節 塞狗糧(1 / 3)

搖滾是什麼?

有人會從音樂史學開始,啪啦啪啦的講上一天。從遠古時期的鼓舞一直講到近現代的各種交響樂,接著在細分出流行音樂,饒舌,搖滾,鄉村,藍調。現在還要加上電子音樂,等等等等。

各種類型又有各自的發展曆史。

對於張英夏而言,音樂的類型雖然在細化,但是在受眾普遍聽過多種音樂的情況下,音樂的創作者,其實也在不斷的模糊著各種音樂的界限。

像那些流行音樂,以前頂多就是配個樂隊給你,現在的話,在特定的現場表演的時候,配個交響樂隊,都不奇怪。更別說加上古典樂器,或者直接是改編成古典樂器都能演奏的流行樂。

再如交響樂,在一些先鋒音樂人的手中,融入了電子音樂的元素,這又是一個新的係類。例如《烈火戰車》《征服天堂》等曲目,都是讓人記憶猶新。

=

張英夏跟楊芮真從剪輯室往工作室趕,結果沒進門,就被林展給堵住了。

見到了陳濤之後,陳濤就問了張英夏一個問題:搖滾是什麼?這問題,直接把張英夏問了一個懵逼。

在腦子裏啪啦啪啦思考了一通之後,張英夏說出來的就是一句話:搖滾就是音樂的一種。

聽得陳濤就是一個皺眉。這話裏他聽出了張英夏對於搖滾的態度。

對於張英夏這種音樂愛好廣泛的人而言,這一點沒什麼不對的。

所謂的音樂,關鍵是要引起聽眾的共鳴,心中引起共鳴的人越多,那麼說明你的音樂就越成功。

當然,那些所謂的‘別人都不懂我的音樂的天才’不在此列。

說起來,現在做音樂,反倒是比以前更容易了,因為聽眾接受能力廣泛太多了。

不過即便這樣,還是要有一個前提就是,你要一種對社會認識的感性認知。沒有這種認識,隻靠一種用音符堆砌起來的音樂,也不過就是一首聽過就忘的曲子而已。

哪怕你說你已經很努力了,也堆不出那種能引起共鳴的美感。哦,那類‘難道你不知道他們有多努力’的偶像,就算了。

人家賣的就不是音樂,賣的是人設而已。

當然,不是說這樣的堆砌沒有用。勤能補拙,總有走狗屎運的時候,就像二手中介的掃樓一樣,工作量大了,總會撞上死耗子的。

隻不過音樂上的這種撞狗屎運,比掃樓差太遠。

僥幸火了一首歌之後,往往也就是曇花一現。

這類經常就是搖滾歌手遇到的問題。

當然,另一種音樂人更容易走進去的方向卻是:因為音樂製作者本人的欣賞階段跟大眾的欣賞水平,存在著差異,有的人高,有的人低。

不過,相當多的人都覺得自己的欣賞水平高於一般人,做出來的音樂,往往是讓聽眾聽不懂;但是出於客氣,人家聽完總會說一聲‘好’,但是好在哪裏,那就隻有天知道。

這樣的音樂,自然不能引起大眾的消費興趣。

自然也就捧不起什麼音樂人。甚至是不能養活音樂人自己。

張英夏口幹舌燥的說了一通,陳濤跟林展都明白了他的意思。明白歸明白,他們更清楚知道的是:玩搖滾的,都有點偏執,甚至偏激。偏激的都是年輕時候,到了三十歲後,偏激自然不再,但是偏執的性格,估計是已經穩定了,

但是現在的搖滾小年輕們,跟他們以前一樣,都是一個個覺得身負搖滾的未來。

各種創新。

重金屬,電音搖滾,視覺係,還說是比較成功的話。哪怕是加入點古典元素,或者是其他元素,都可以理解。

但有的人的‘創新’就不敢恭維了。

表演的時候,躺在床上彈吉他的。這是搖滾,又不是什麼行為藝術。犯得上用床來表示你的眼裏隻有廣闊的天空麼?

或者就是搖滾裏加入饒舌,好吧,饒舌就饒舌,但是你起碼吐字清晰點吧?

一首歌下來,真正做到了‘沒歌詞聽個鬼’係列。甚至是‘有歌詞又算什麼鬼’係列。因為人家根本就是即興發揮。

陳濤就這樣問過幾個小樂隊,結果人家的回答把陳濤憋了個半死:搖滾講究的不就是個氛圍麼?老研究歌詞幹嘛?

或許在這些人眼中,偏執的人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