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五日,沉默兩天後,多爾袞作出了出師中原的決定。
他還決定親率大軍,禦駕親征。
十六日,他在太廟祭告太祖、太宗,祭文上說,去年起大清國一係列勝利,占朝鮮,攻日本,此皆太祖武皇帝素誌,用是昭告上慰神靈。今他將親統大軍前往伐明,誓要完成太祖武皇帝夙誌,伏冀皇祖在天之靈俯賜默佑。
十七日,他駕禦篤恭殿,任命多羅饒餘郡王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鄭親王濟爾哈朗為靖遠大將軍。令他們攻取喜峰口、冷口、界嶺口等薊鎮要塞,拖住楊國柱的薊鎮大軍。
又任豫親王多鐸為平南大將軍,令他與自己一起親逼寧遠、山海關,拖住吳三桂等人的遼東大軍。
任禮親王代善為定國大將軍,讓他守護盛京,防護後路。
他親授各人大將軍印,說道:“我皇祖肇造丕基,皇考底定宏業,重大之任付於眇躬。今蒙古朝鮮日本俱已歸服,漢人城郭土地攻克漸多,當此創業垂統之時,征討之舉,所關甚重。朕特命爾等大將軍,一切賞罰,俱便宜從事,當同心協力,以圖進取。”
各人受印敕,行三跪九叩頭禮。
多爾袞賜各大將軍黃傘一,纛二,還有黑狐帽、貂袍貂褂、貂坐褥、涼帽、蟒袍等。又賜各從征諸王貝勒貝子公等衣服鞍馬有差。
當日,清國舉國動員。
萬曆四十三年時,努爾哈赤正式確立八旗製度,每牛錄核丁三百。當然,這三百不是三百人,也不是三百個男人,就象明軍戶一樣,更多是三百個戶主代表。
父死子繼,兄亡弟代,總要有一個代表。
這些人都有妻子兒女,有父母兄弟,一般一丁對應五到八口人。
八旗為兵民合一,全民皆兵製,平時勞作,戰時從征,軍械糧草自備,有點類似府兵。
而這三百個戶主代表則稱旗丁,能不能披甲,就看他們能力了。
不過八旗興起後頗有尚武之風,且從十歲起就開始考核,每三年考一次,從步甲到馬甲,到巴牙喇。如果十六歲成年後還不能為步甲,享有披甲的權力,那就很受人歧視唾罵了。
這每牛錄三百戶主代表為旗丁,餘下的兄弟子嗣暫不在兵冊上,普通人家就稱為“餘丁”,若官將之戶,就稱為閑散。
八旗興起後每次出戰,基本搶掠甚多,餘丁閑散也踴躍出戰,滿洲史料就頗多某某“閑散”攻某某城陣亡的記錄。
皇太極時期清國共有牛錄592個,內滿八旗310個,蒙八旗118個,漢八旗164個。當時基本定二百旗丁為一牛錄,所以滿八旗約有六萬二千旗丁,蒙八旗有二萬三千六百旗丁,漢八旗有三萬二千旗丁。
滿蒙漢二十四旗差不多就是擁有兵額旗丁十二萬人。
當然,除非遇到生死存亡的決戰,否則各旗不會全丁出動,就如王鬥的軍隊,不會每次打仗都全部拉出去。
曆史上的一片石之戰,除了蒙漢八旗全丁出動外,滿八旗也隻出動三分之二丁。加上外藩蒙古兵、三順王的軍隊,朝鮮兵,其它布特哈等炮灰集團,總計出動兵員十三萬五千人。
不敢肯定當時有多少隨軍餘丁,家奴包衣,奴隸阿哈什麼,不過不管五萬十萬,這些都是忽略不計的。就如蒙古西征,說是兩萬人,但至少十倍的附庸軍工匠奴隸被省略了。
冷兵器時代有十三萬精銳戰兵,已是個驚人的數字。
徐達言:“十萬眾,當橫掃天下。”
王鬥辛苦多年,正規軍不過六萬。
不過鬆錦之戰時清國損失慘重,光八旗滿洲戰死者就超過一萬人,餘者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外藩蒙古等等,損失一樣不計其數。
事情的後續後,他們還失去外藩蒙古很多勢力,雖然這些人戰力不佳,每約三到五個旗丁,才能有一個達到披甲兵的能力標準。不過至少也是滿清國的重要戰力補充,優良的炮灰。
比如與滿清國關係最緊密的科爾沁諸部,就有牛錄448個,旗丁二萬二千多人,內披甲兵人數六千五百多。
外藩蒙古,有牛錄384個,旗丁一萬九千多人,披甲兵人數五千四百多。
這二者加起來,披甲兵人數就達到一萬一千多,就算每次清國征戰他們出兵一半,也有旗丁兩萬,披甲兵五千。
還有外紮薩克蒙古的漠北各部,喀爾喀、土謝圖等部落,他們人丁不等,但披甲兵總數加起來也有八千。他們如若出兵助戰,數量也非常可觀。
然現在除了鐵杆的科爾沁,餘者大半脫離清國統治了。漠北的外紮薩克蒙古,漠南的歸化城土默特歸順了王鬥。連臨近王鬥勢力的土默特左右翼二旗、喀喇沁各部都有些不穩。
甚至當時的土默特左右二旗紮薩克俄木布楚虎爾,善巴還打算不告而別,私議跑去投奔王鬥,被警惕的多爾袞擒獲後處死,任命了新的左右二旗紮薩克。
不過外藩蒙古不穩已是事實,多爾袞很清楚的獲知到,土默特左右翼、喀喇沁各部都跟王鬥眉來眼去,他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作不知道。
事後多爾袞通過各種抬旗,餘丁補足的方式,補足了八旗滿洲、八旗蒙古的旗丁人數,還重建了漢八旗等。然多爾袞知道,他們八旗的核心戰力,已經比不過錦州大戰前了。
好在隻要不對上王鬥的靖邊軍,八旗戰力在此時東亞還是頂尖的,從他們勢如破竹的攻掠朝鮮、日本也證明這一點。
而且多爾袞又建了八旗朝鮮,八旗日本,每八旗旗丁人數一萬六千,二者相加就有旗丁三萬二千。
雖然多爾袞認為這些朝鮮人,日本人戰力難以保證,如八旗日本,隻有內中的武士才能達到披甲兵標準,大多還是層次最低的步甲,那些朝鮮人戰力更低了。
不過他們內中的鐵炮手還是不錯的,他們足輕的“槍衾”戰術也有可取之處。
那些朝鮮人弓箭手也不錯,他們的箭速飛快,在輕箭的效率輸出上甚至超過蒙古人。
最重要的,這些人壯大了旗丁人數,現滿、蒙、漢、朝、日四十旗,兵額人數已經達到了十五萬人。
……
此次國戰,關係到清國能否進取中原,甚至國運存亡,所以滿清可謂傾國而出。
滿、蒙、漢、朝、日四十旗中,蒙八旗二萬三千六百旗丁,全丁而出。
漢八旗三萬二千旗丁,全丁而出。
日八旗一萬六千旗丁,全丁而出。
鮮八旗一萬六千旗丁,全丁而出。
甚至滿八旗六萬二千旗丁,亦出丁六萬人,隻餘二千旗丁防守盛京,別處城堡村寨,更隻有餘丁與婦孺守城。
同時多爾袞還傳諭自己鐵杆科爾沁部,讓他們出動旗丁二萬人,內披甲兵五千。
還有外藩蒙古敖漢部、奈曼部、喀喇沁部、土默特部等等,他們都需出兵,而且至少出兵丁口數的三分之二,共約有旗丁一萬,披甲兵三千人。
如此相加,此次清國共出動旗丁戰兵約十八萬人。
此外還有七萬包衣阿哈隨軍,推運糧草輜重,搬理繳獲,處理雜事等。
這也是必要的,如有繳獲,難道還讓那些披甲旗丁自己推車挑米?
如遇攻城,甚至讓他們自己製作盾車,挑土填壕?
此時八旗大多駐防盛京周邊,又實行兵民一體製,軍械糧草也大多自備,征集令下達後,他們彙集飛快。特別那些滿蒙旗丁,更幾乎家家都有馬騾,集結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