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本書有每本書的精彩,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米花在線書庫又有蘿卜又有青菜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與之相對,寸土寸金的還有洛陽的邙山,隻不過蘇杭是生居之處,而邙山是死葬之所。在古代中國,能夠在北邙求得一塊墓地是權勢和地位的象征,千百年來,無數富商巨賈、文人雅士無不以能安葬北邙為榮。歲月積累中,邙山成為中國最大的古墓群,也無可避免地成為被盜數量最多、文物流失最多的古墓群。
邙山土掩卻千古風流
邙山位於河南洛陽市北,是秦嶺崤山餘脈,北為奔流不息的黃河,南為地勢平坦的伊洛盆地,海拔最高處為300米。如今人們提到北邙,指的隻有洛陽北部綿延30千米的地勢平緩的山丘。這裏山勢起伏,鬱鬱蔥蔥,極目遠眺,江河山川盡收眼底,這裏就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墓群。唐代詩人王建曾在詩中寫道:“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可見此處墓葬之多。數以萬計的墓葬星羅棋布地排列在邙山之上,邙山上幾乎每一寸土地都被用作墓地,以致出現新墳占用舊墳,“新塚累累舊塚平”的現象。邙山古墓群墓葬數量之多堪稱中國之最,所葬的人也都是或叱吒風雲建功立業的英雄豪傑,或名揚一時流芳百世的風流人物。n米n花n在n線n書n庫nht
東周、東漢、曹魏、北魏等朝代帝王在此處修建陵寢。東周建都洛陽,其二十五代天子皆葬於洛陽,東周王陵分為周山、金村、王城三個陵區,分布在邙山。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建都洛陽,死後也葬於邙山,其陵對望黃河,南倚北邙,虎踞龍盤,氣勢恢宏。光武帝之後,漢章帝劉和漢和帝劉肇的陵墓也修在邙山之上。漢墓規模之龐大、氣勢之雄渾眾所周知,東漢帝王陵即便在墳塋林立的邙山之上也頗引人注目,正如晉代詩人張載詩中所寫:“北邙何
莊附近。北魏時期,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四位皇帝的陵園建在邙山,分別是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莊帝靜陵。葬身邙山的帝王不勝枚舉,其中有兩位大名鼎鼎的帝王,身為異鄉之客,卻未以帝王之禮安葬,他們就是樂不思蜀的蜀漢後主劉禪和開一代詞風的南唐後主李煜。他們投降之後遷居北方,死後便歸葬邙山。
邙山古墓群還埋葬了許多詩人墨客、名臣雅士。從商人攀登政治巔峰的秦國名相呂不韋之墓位於偃師市蔡莊大塚頭村;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安葬在洛陽杜樓村北的邙山南麓;曾隻身一人遠涉西域17年的唐代高僧玄奘之墓位於緱氏鎮;唐代名相狄仁傑之墓位於洛陽市東白馬寺附近;北宋名臣範仲淹葬在伊川縣……曆史與時光淘盡多少風流人物,洛陽北邙卻永遠留住了他們。
邙土貴如金
究竟是什麼使得邙山一抔黃土貴如金,惹得無數名垂青史的人物競相葬在這裏?曆代帝王之所以選擇將陵寢建在洛陽地區,因為洛陽本就是中國著名古都,皇家陵寢自然是修建在都城郊外。洛陽地區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這裏不僅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帝王將相的安居之所,安葬之處。因此北邙彙集了多個朝代的帝王陵園,王侯將相們也紛紛葬於此。
此外,邙山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也符合中國人數千年來篤信的風水堪輿之說。這裏南望伊洛、北靠黃河,地勢高昂,極目遠眺,紫氣東來,帝王陵墓選在此處,必能澤被後世、國運昌盛。
同樣安葬在邙山的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寫下這樣的詩句:“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生居蘇杭,死葬北邙”的說法就此流傳開來。
敲開沉睡墓葬的夜塚荒鋤
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邙山這樣一處彙集了帝王將相、富商巨賈的大型墓地,注定成為盜墓賊覬覦的目標。正是洛陽地區得天獨厚的人文條件,造就了洛陽盜墓賊在中國盜墓北派中的翹楚地位。邙山古墓群的被盜從未停止過,但規模都不大,對於這個有著幾千年曆史的龐大古墓群來說,這些小規模的盜墓還不足以傷及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