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1年正月初七,順治皇帝駕崩,遺命其三子愛新覺羅玄燁登基,同時命索尼,蘇克薩哈,鼇拜,遏必隆為輔政大臣。
玄燁登基,年號為康熙,從此開始這位中國曆史上‘千古一帝’的璀璨人生。
公元1663年,康熙二年,康熙的生母佟妃子因病撒手人寰,年僅24歲。在紫禁城中結束了她悲苦,無奈地一生。這時候,距她康熙元年(1662年)十月被正式尊稱慈和皇太後隻有短短4個月的時間。
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佟佳氏與世祖福臨合葬清孝陵,諡號為:孝康慈和莊懿恭惠溫穆端靖崇天育聖章皇後。
八歲喪父,九歲喪母,令這個少年登基的皇帝更加的成熟老成。
和所有幼年登基的皇帝一樣,幼年康熙皇帝的身邊自然也少不了輔政大臣,順治幼年是時有攝政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但大權均握在多爾袞手中。
正所謂一朝皇帝一朝臣,順治死後,四位輔政大臣曾經在順治靈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輔佐小皇帝玄燁。雖然這一盟誓意義重大,但事實證明四大臣並不能抱成一團,忠心輔主。
位居四輔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禍,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於過問。
蘇克薩哈屬正白旗,原本依附多爾袞。多爾袞死後,朝局一變,蘇克薩哈出來告發剛剛死去的多爾袞,因此受到順治重用,在四輔臣中名列第二。正由於蘇克薩哈是從多爾袞那邊分化出來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鼇拜與蘇克薩哈雖是姻親,二人卻常常因政見不合而發生爭論,宛如仇敵。
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門,但為人庸懦,遇事無主見,又屬鑲黃旗,常常附和鼇拜。鼇拜雖然屈居第四,但由於資格老,軍功高,常常氣勢奪人。在這種情況下,鼇拜雖居四輔臣之末位,卻得以擅權自重,日益驕橫,開始走上專權的道路。
康熙初年,以四輔臣為執政核心的清廷不斷調整統治政策,穩定秩序。這些調整包括:在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更名田(即被清廷免價給予佃戶耕種的明代藩王莊田),發展生產;在政治上,注意整頓吏治,有步驟地打擊江南漢族地主階級,放慢攻打南明勢力的進程以存實力,等等。這樣,清朝統治者對全國的統治逐漸鞏固。不過,清朝統治者內部的矛盾卻在加劇。
康熙初年,清廷內部的矛盾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黃、白旗之爭。黃、白旗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清太宗皇太極之時。皇太極登上汗位之後,不久便將自己掌握的正白旗、鑲白旗改為正黃旗和鑲黃旗,使其地位日益上升。同時,皇太極又將努爾哈赤留給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個幼子的正黃旗、鑲黃旗改為正白旗、鑲白旗,使其地位漸漸下降。從此,黃、白兩旗之間便產生了矛盾。皇太極死後,黃、白旗為爭立皇帝,關係緊張,後來雖以妥協告終,但彼此成見甚深。多爾袞是正白旗之主,攝政時就很壓製反對他的兩黃旗。索尼、遏必隆、鼇拜均曾得罪,或降職,或罷官。順治親政,政局一變,黃旗抬頭,白旗重又失勢。蘇克薩哈雖以白旗投靠黃旗,但索尼、遏必隆、鼇拜都瞧不起他。黃、白旗之間的矛盾一直延續到康熙初年。
第二,圈地之爭。清初圈地時,多爾袞憑借攝政的便利,將冀東肥沃之地圈給正白旗,而於保定、河間、涿州等處別撥土地給鑲黃旗。康熙五年(1666),鼇拜提出圈地應按八旗排列順序,冀東的土地按順序應歸黃旗所有,要求和正白旗換地。如果土地不足,“別圈民地補之”。當時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都反對換地,以免引起大騷動。蘇克薩哈屬正白旗,也堅決反對。但索尼、遏必隆則支持鼇拜,形成四輔臣之間的利益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