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爭與妥協 通用大罷工——理性的勝利
為自身的利益或者自己群體的利益而鬥爭的人永遠值得尊敬。而即使在最激烈的鬥爭中也能夠堅持底線,不讓自己的姿態變得醜陋的人更值得尊敬。
從1936年年底一直持續到第二年春天,長達44天的通用汽車工人大罷工的鬥爭中,雙方都堅持住了他們的底線,工會和罷工工人贏得了勝利,而資本家和官員們同樣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在得到公司不阻撓工人加入工會,不得歧視、脅迫那些成為工會會員的工人,以及為員工增加2500萬美元薪水的承諾之後,工會代表宣布罷工結束。
“‘讓我們和平共處地去一起生產汽車吧!’資方談判代表、通用汽車副總裁紐德森麵帶微笑地說。人們放聲大笑,高聲喝彩。”《紐約時報》1936年2月11日發自底特律的報道像是在描述一次公司的慶典活動。
紐德森接著解釋說:“我們想的最多的是使工人們盡快回去工作,使工廠重新開工,你們知道當一台龐大的機器停下來之後,重新啟動它不得不使用更多的時間來重新校準飛輪。雙方都渴望和平,消除敵意。”
在罷工中聲名鵲起的美國產業工會聯合會(簡稱產聯)主席劉易斯抑製不住勝利的喜悅,把罷工的勝利歸功於工人的堅持和理性:“這是工人運動的又一座裏程碑,協議為工會提供了集體的談判與安全性。在汽車業中第一次建立了理性的勞資關係。汽車工人應該為他們的成功而喜悅,他們在罷工中的效率與嚴謹十分感人,他們的奉獻與自我犧牲得到了回報。”
在蕭條的泥潭中掙紮了七年之後,到1936年,美國經濟已經基本走出了危機,汽車產量終於超過了1929年的頂峰時期。在著名的企業強人斯隆的帶領下,通用取代福特成為美國最大的汽車生產企業。
和福特等競爭對手相比,通用汽車的產品在市場上更受歡迎,工人們的薪水也相對高一點,但比起普通工人每月1000美元的收入,經理們20萬美元的年薪還是高得有些離譜。為了更快地滿足市場的需求,工人們被牢牢地綁在生產線上,按照傳送帶的節奏分秒不停地工作。
美國記者威廉·曼徹斯特的史詩巨著《光榮與夢想》中記錄了一位工人的憤怒:“說我是赤色分子?我討厭趕上這死機器的節奏就是赤色分子了?我下班回家,累得要死,連跟老婆睡覺的力氣都沒有了。”在當時,誰不老實就會被公司戴上“赤色分子”的高帽子。
卓別林拍攝的那部著名的電影《摩登時代》的上映時間正好是1936年。當電影在產業工人聚集的城市中放映的時候,那個著名的橋段——卓別林以滑稽的動作演繹著那個被流水線折磨得接近崩潰的工人,在休息時仍然機械地舞動雙手追趕著流水線,觀眾中沒有發出在其他城市通常會有的會心笑聲——那就是他們每天工作的生動寫照,他們笑不出來。
效益不錯,通用汽車給股東的分紅和員工的加薪接踵而至。然而工人們想要的並不僅僅是加薪,他們想要工人利益的集體談判權。工人們的底氣來自於工會的不斷壯大。
隨著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1930年,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AW)誕生,並迅速成為美國最大的工會。為了防止工會力量的不斷滲透,通用汽車在工人中間發展了不少“工賊”,為管理者通風報信,工會會員和那些被懷疑有對抗情緒的工人總是能夠被輕易地甄別出來並以種種理由開除。工人們意識到,如果工會不能在企業內光明正大地存在,不取得集體談判權,工人的權利將不可能得到保障。
1936年年底,汽車工人聯合會給通用汽車公司寫信,要求就集體談判的問題和公司商談。不出所料,公司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談判的要求。12月28日,通用汽車克利夫蘭工廠的一位工人扳下了流水線的電閘,工人們停止了工作。這一次,工人們沒有像以往那樣走上街頭遊行示威,而是在各自的工作崗位坐了下來——靜坐罷工的創舉由此誕生。工人們在車間裏築起了防線,抵抗由公司雇傭的打手護送願意繼續工作的非工會會員進入。同時,工人們並沒有喪失理性給鎮壓帶來借口,機器設備和公司財產被工人們用心地保護起來,沒有絲毫的損害。
法院宣判了罷工的非法性,在保守派的壓力下,密歇根州州長墨菲準備通過動用軍隊和警察結束罷工。但在最後時刻他動搖了。墨菲撥通了產聯主席劉易斯的電話,威脅說要動武。劉易斯的回答是:“我會叫工人戰鬥到底,我會走到工廠最大的窗口前,打開窗子,脫下外衣,剝掉襯衫,露出胸膛。如果你下令開槍,那麼就讓你的第一顆子彈射進我的胸口,在我跌落的那一刻,你會聽到你祖父的聲音在你的耳邊問你——弗蘭克,你肯定這樣做是對的嗎?”在《光榮與夢想》中,曼徹斯特這樣生動地描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