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爭與妥協 經理的大門開始向婦女打開
“人人都知道這一點,就連大男子主義者也承認這一點,隻不過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它——婦女最終將會在美國商業和企業中獲得成功。”這是《紐約時報》1969年1月6日,題為《經理的大門向職業婦女敞開》的文章的導語。四十多年之後回頭再看,女性在商業和企業中的成功案例的確比比皆是。但真正的男女在商業和企業的平權依然有漫長的路要走。
盡管在世界500強企業中,現任女性CEO還沒有超過20個,占比不到5%,但在高管和董事會成員中女性成員已經占到了15%。而在四十年前,除了家族繼承,女性擔任企業首腦或者高管的比例幾乎為零。2012年,美國國會聯合經濟委員會主席馬洛尼發布了一份報告顯示,在全美勞動人口中,經理及非經理級別中,女性所占比例分別已經達到了40%和49%。美國一份市場調查也顯示,女性商務旅客已經接近客源的50%。而在1979年,這個比例僅為1%。
20世紀60年代是美國女性全麵進入職場的時代。《紐約時報》的文章進行了這樣的預測:“今後的十年,報紙將不再報道女性第一次做了這個,第一次做了那個。第一批婦女進駐證券交易所,第一批婦女憑借自己的才能而不是僅僅因為繼承當上公司總裁,諸如此類都將成為曆史而不是新聞。”
在美國,20世紀初開始,女性已經陸續進入職場。但長期以來,隻有新移民和黑人的女兒才會到工廠謀求工人的崗位。受過教育的女性要麼是教師、要麼是護士,即使有進入公司或者政府部門工作的,一般都是扮演著秘書或者文書的角色。“而現在,任何一個白皮膚金發碧眼的漂亮女人都有希望賺上100萬美元,和他的客戶結婚,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並征服它。”這段評論的背景是,在過去,漂亮女人一般是不會去工作的,更不會進入公司當什麼經理;而如今,漂亮女人不再把漂亮僅僅當作在婚姻中獲得有利地位的砝碼,而是可以加上她們的聰明和勤奮,直接賺錢,當然也不拒絕在工作中找到如意郎君的可能性。
女性大批進入企業成為職業經理人,是誕生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女權運動的自然結果。波伏瓦的《第二性》一書是女權主義運動興起的理論基礎。1966年,美國成立了全國性的婦女組織,組織起來的婦女們開始爭取推翻歧視性的法律和慣例。例如在遺產和財產所有權的處置問題上、就業歧視和同工同酬問題上,以及有關避孕和墮胎的問題上普遍存在的歧視。
女權主義運動者用行動打破舊的觀念和製度強加給女性的枷鎖,甚至用過激的言辭來反抗。在女權主義高潮的20世紀60年代,女權主義者把婚姻稱為“合法的強奸”和“無償的勞動”;在紐約曼哈頓,5萬名婦女昂首闊步地走過第五大道,一律不戴象征著對女性束縛的胸罩。這些過激行動帶來了社會對女性權利的全麵反思。女性意識到,獲得工作才能獲得更大的自由,隻有經濟上的獨立才能帶來心理上的獨立。
除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技術的進步也為女性參與工作提供了可能性。洗衣機、電烤箱、電冰箱等家用電器的發明和普及,將女性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部分解放了出來。而經濟從製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帶來了更多適合女性參與的崗位。
“今年,哈佛商學院MBA招收了780名新生,其中包括31名女性。哥倫比亞商學院招收女生的數量比去年翻了一番,達到4%。”2013年的這個數據引發了我的猜想。四十年前,《紐約時報》報道著名商學院招收女性MBA的占比,正好和如今世界500強女性CEO的占比相似,而世界級跨國公司CEO的年齡大體集中在55至65歲之間。也就是說,一流商學院女生的占比,就是四十年後世界500強女性CEO的占比。2013年新入學的哈佛商學院的學生中,女性占到了39%,創下有史以來的新高。如果我的假設成立,那麼在2053年前後,世界500強的CEO中,女性將占到40%左右的比例。從女性進入商業和企業的曆史來看,這個預測一點也不駭人聽聞,甚至趨於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