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資本主義 羅斯福第一,上帝第二
偉大的政治家都是因為在曆史的關鍵時刻作出了順應潮流而又超乎人們想象的舉措而被尊為偉大的。
1933年3月4日,星期六,新任總統羅斯福從胡佛手中接過了領導美國的權力。此時已持續近四年的大蕭條已經讓美國——這個新崛起的世界頭號工業國變得千瘡百孔、風雨飄搖。在早春的寒風中,羅斯福麵對國會山下草坪上十多萬群眾和收音機前的數百萬聽眾發表了20分鍾的講演。
“我相信,唯一讓我們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一種無名的、喪失理智的、毫無道理的畏懼心理。它讓我們什麼事也辦不成,使我們無法由退卻轉為進攻。”羅斯福要驅趕過去的四年給美國人帶來的恐懼,他呼喚行動。“這些黑暗的日子,如果讓我們懂得:我們真正的命運不是要被別人照顧,而是要照顧我們自己,照顧我們的同胞,那麼我們為此而付出的全部代價都是值得的。這個國家現在需要行動,現在就開始的行動。”
行動從哪裏開始呢?
上任的第二天,即星期天的晚上,羅斯福發布了作為總統的第一項政令:下令全國銀行從周一開始,也即3月6號,停業四天。行動開始了,從華爾街。
《紐約時報》1933年3月6日的頭條是這樣報道的:“華盛頓3月5日訊——為了防止金銀幣、金銀條的出口和藏匿,今晚11點,羅斯福總統發表了一項聲明,下令從明天起至星期四為銀行停業期。今天早些時候,他已經召集國會於星期四開會。”
對於從建國開始就以防止權力的濫用為憲法最高原則的美國,羅斯福怎樣證明他宣布銀行停業的行為是合法的呢?在美國記者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晚上,他動手幹了起來。他一邊咬著往上翹的煙嘴,一邊起草文件,援用那幾乎被人忘記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定下來的《對敵通商法》,宣布全國銀行一律休假四天。”
和《紐約時報》的報道相比,接近於小說的《光榮與夢想》更試圖把羅斯福的上台塑造成一個曠世英雄的橫空出世。而《紐約時報》的表述是:“甚至當羅斯福總統宣誓就職兩小時後還在檢閱參加典禮的遊行隊伍時,他的內閣成員與其他關係密切的顧問就已在檢閱台後開始商議了。總統今晚的聲明中所包括的許多條措施早在這些非正式會議上試探性地提出了。財政部長和國務卿在與其他官員商議之後,就離開現場,通過電報、電話將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及各大銀行家於今天召集起來,同他們一起,讓即將發表的總統聲明的內容得到完善。總統在與聯邦儲備係統官員和銀行家開了一整天的會,並與內閣成員開過特別會議之後,於今晚發布了聲明。”
在《光榮與夢想》一書的描述中,羅斯福的這一天是獨自在新搬進的橢圓形辦公室裏度過的。懊喪的胡佛在搬家的時候,連一支筆或者一張便簽都沒有給新總統留下,於是,總統大叫一聲,找來了秘書和助手,找來了紙筆,開始學著當總統。在幾個小時的深思之後,一項具有標誌意義的法案就此誕生了。
盼望改變現狀的美國人,更需要看到一個力挽狂瀾的英雄拯救民眾於水火之中。一位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記者甚至在打字機上打下了這樣“出格”的話:“就是羅斯福一把火燒了國會,我們也會大聲歡呼:好哇,火到底是點著了。”
其實,宣布銀行停業根本算不上是大蕭條戰略反攻的號角,那隻不過是一件接管了國家權力的人不得不做的事兒。美國金融體係的全麵崩潰早就開始了。在1929年華爾街股災之後,美聯儲采取的出人意料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對經濟不但沒有起到挽救的作用,反而雪上加霜,最終演變成大蕭條,國民收入水平下降了31%,價格水平下降了30%,失業率達到20%。當金融機構出現經營困難的時候,美聯儲並沒有發揮最後貸款人的作用,流動性擠兌自然就出現了。大蕭條帶來的緊張不安和四起的謠言讓人們不再安心把錢放到銀行,而是統統取回家藏起來,成千上萬的金融機構被迫關閉。到1932年10月,金融體係到了坍塌的邊緣,內華達州第一個宣布銀行休假,以挽救一連串銀行倒閉的風險。緊接著其他各州都在步其後塵,紛紛宣布銀行放假。仿佛回到了古代,全美國陷入了不知道拿什麼和人交換東西的境地。一些地方發行了自己的代金券,墨西哥幣、加拿大幣被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