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與商人 信用卡是怎麼火起來的
“這種為了支付的目的並通過給予信用的行為而創造出來的信用支付手段,在貿易中起著與現金完全相同的作用,一部分原因是它可以直接發揮現金的作用,另一部分原因則是它立刻可以轉化為現款,作為小額支付或作為非銀行階級(特別是對於工薪階級)的支付手段。實現新組合的人們,在信用支付的幫助下,可以獲得生產手段的現有存量。而那些從其手中購入生產性服務的人們,根據其具體情況,也可以直接通過市場來獲得消費品。”
這段讀起來有些拗口的文字,來自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的不朽著作《財富增長論》1926年再版時的第二章中。如果不作特別的說明,這段話非常像信用卡發明者對其發明原理的論述。當我讀到這段文字之後,也試圖尋找熊彼特和信用卡誕生之間的關聯。熊彼特在這本著作中專門用一個章節來討論信用對經濟循環的影響,而事實上這段文字是對當時已在廣泛使用的銀行券經濟價值的分析。也就是說,信用卡的發明和流行與熊彼特無關。
其實隻要再向前走半步,熊彼特就可以是信用卡的發明者。但遺憾的是,幾十年之後當信用卡被發明並廣泛使用的時候,沒有任何人承認他們是受到熊彼特理論的啟發,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兩者之間有傳承、哪怕是啟發的關係。
新的商業模式和商業工具,永遠是那些深度卷入充滿“銅臭”氣味的生意中的商人——或者稱為企業家的人在商業實踐中創造的。所以馬雲說,企業家千萬不要聽經濟學家的話——即使是最偉大的經濟學家,我深以為然,何況,如今我們經常能聽到離我們不遠的那些經濟學家更像是係統學習過經濟學常識的評論家。
信用卡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突然熱起來的。“在你的郵箱裏,甚至門腳下,總是會有一些你不想要和不受歡迎的東西——一疊嶄新的塑料信用卡堆積在其他已有的信用卡上麵。你喜愛的銀行卡和你可能從來未曾聽說過的銀行卡正在蠢蠢欲動。他們想要的是你的錢和迄今為止被當地的大商家所壟斷的收費和分期付款業務。昨天,紐約行際萬事達卡結算辦公室宣布,紐約市區有300萬人持有該卡。而美洲銀行卡據說已經有60萬持卡人。”這是1969年7月8日《紐約時報》的報道,這篇文章的題目是“盡管有些商店拒絕使用,銀行信用卡仍舊火了起來”。
開始時,紐約的一些大商店並不歡迎銀行卡,但僅僅在兩個月後,商店的堅冰就被打破,沒有人會拒絕給他們帶來生意的新玩意兒。“美國主導時尚的服飾連鎖店之一弗蘭克西蒙公司最近決定接受萬事達銀行信用卡,因為他自己的信用卡運作已經無利可圖。而且在三個城市進行的銀行信用卡使用結果令人鼓舞。弗蘭克西蒙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舉例說,銀行卡可以吸引更多攜帶銀行卡到紐約和其他大城市的旅遊者,創造更多的銷售機會。”這是1969年9月26日《紐約時報》另一篇報道中的片段。
關於第一信用卡的誕生有各種說法,比較被接受的一種說法是這樣一個傳奇故事:1949年紐約曼哈頓商人麥克納馬拉有一次和他的律師在一家餐廳吃晚餐。當他送走客人叫來服務員結賬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身無分文。萬般無奈之下,他隻好給自己的妻子打電話讓她趕緊送錢過來。一個真正的商人總是會在每一次自己的經曆中發現商機——麥克納馬拉想到,如果有種類似卡片的東西可以隨時帶在身邊,能代替現金支付就方便多了。商人的另外一個特質是說幹就幹。不久之後,麥克納馬拉與他的好友合作投資1萬美元,在紐約創立了“晚餐俱樂部”(Diners Club),準備向人們推銷可以用來支付餐費的卡片。
第一個問題當然是:怎麼賺錢?按現在的說法是解決盈利模式的問題。他們決定,不向自己的用戶收錢,而是向願意加入的餐館收一筆折扣,畢竟他們的卡片會為餐廳帶來顧客。晚餐俱樂部邁出了當代信用卡曆史的第一步。這張被翻譯成“大萊卡”的信用卡鼻祖,至今雖然已式微,但依然是不少老派美國人出門旅行時最喜歡的支付工具。大萊付賬卡沒有銀行背景,不提供循環信貸,持卡人必須每月償還全額欠款,也沒有預先設定的固定的信貸限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