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全一聽遲疑道:“大人,聽說陳三七隻讀過五部經書,九經並未通讀,讓他參加院試會不會早了點?”
“啊!九經沒通讀?”
雷萬邦這下糾結了,按大宋科舉規矩,通讀五部經書是可以參加童生試,但接下去的院試,那是確定秀才人選的,必須九經都通讀過。
童生不過取得讀書人的身份,可秀才已經算是功名了,這跟地球古代不一樣,皆因這世界有儒修,有些人考上秀才就成了儒修了。
故而是有許多人,年紀小時就讀那簡單些的五部經書,為了應付童生考試,等考中了再慢慢讀剩下那四部難啃的。
這世界的大宋九經,分別是《詩》《書》《禮》《易》《樂》《春秋》《論語》《孟子》和《孝經》。
其中《禮記》《樂經》《易經》《春秋》四部最難啃,偏偏考秀才時,易經和禮記是必出考題的兩部書。
“來不及呀,就是現在讓他讀禮記、易經也來不及,院試五月底,現在都三月份了啊!”
雷萬邦隻能仰天長歎,呂全見他惆悵,遲疑一下說:“大人,文治是政績,武事何嚐不是。”
“武事?”
雷萬邦狐疑的望著他,呂全抱拳道:“小人這次去長溪縣,特意去他家觀察了一下,發現他竟然是九品武修。”
“此言當真?”
“小人親眼所見,不會錯的,他在教三個孩子練武被小人看到。”
“好!”
雷王邦擊掌叫好,來回走動起來,嘴裏喃喃道:“好呀,十七歲,九品武修,還是童生,人才呀。”
“鬆崗書院入學是七月初,本官有推薦人才的職責,那今年就有了。”
呂衛眼睛一亮,讚歎道:“大人高明!君子六藝,禦和射都是讀書人中學習武事的,未到弱冠的少年郎入品,書院這人情欠定了。”
雷萬邦哈哈大笑,撫掌嗔道:“哎咦呀!怎能如此說話,書院乃培養人才之地,不可說、不可說矣!”
兩人相視一笑,很快一封推薦書就寫好了,這次不是呂衛送去,而是知州衙門派公差送去。
書院是個特殊的存在,官方以京城國子監為首,地方縣級以上都有官學,歸國子監管理,是為官吏的後備搖籃。
民間則遍布書院,是儒修的主要培養基地,原本是跟朝廷無關的,純屬民間行為,可大宋太宗時代,皇帝勸學,重視儒修。
自打他寫出那首“書中自有黃金屋”後,書院更是入雨後春筍,一州之地皆建立一座書院。
大批的儒修進入官場,與官辦的國子監形成百家爭鳴之態,書院就漸漸成為半官方的存在。
但國子監畢竟是正統的官吏搖籃,有誌於當官的讀書人,更願意在官學讀書,因為對科舉有利。
原本書院沒那麼多,對人才就沒那麼渴望,可遍地開花後,人才就成了製約書院發展的桎梏。
於是,書院出身的官員上奏朝廷,希望各州推薦人才進入書院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