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領情,不配合,你們到底想幹什麼?董卓氣得快吐血。滅你!冥冥之中,一個聲音在回答。回答者,袁紹是也。
袁紹被董卓安置在了渤海郡當太守。董卓原指望給這個二杆子一塊骨頭啃著,沒事兒吹點海風,讓發熱的頭腦冷靜冷靜,人總歸會老實一陣子。沒想到這位仁兄從來都不是老實人,他發熱的頭腦經海風一吹,不僅沒有涼下來,反而越來越熱了,甚至於高燒不退——他準備組織力量討伐董卓。
此時,曹操也在招兵買馬,躍躍欲試。曹操出發點是很好的,動機是很單純的,就是為國家除奸。相比之下,袁紹的動機是很不單純的,他也招兵買馬,但基本上都是為自己。在那場宮廷血腥鬥爭中,何進死了,宦官死了,他以為剩下的權力真空怎麼算也應該由他們袁家來填補,但他沒想到半路殺出來個董卓,把持了朝政,還改組了政府,炒掉了少東家(少帝),換了個更小的少東家(漢獻帝),還膽大包天地殺掉了老板娘(何太後)。真是天理不容、罪不可赦!
盡管袁紹的怒氣是很大的,但他想造反還麵臨著很多困難——他是隻是個太守,而且上麵還有人盯著,這個人就是冀州牧韓馥。“你還是安心當你的太守吧,莫問政治,大家臉上都好看,否則大家都不好看。”這是韓馥的真實想法。為此,他派人去袁紹的地盤,現場監督檢查工作,實行貼身服務,防止他出軌。
一舉一動都被人緊盯著,多餘的“課外活動”不能搞了,袁紹感到像被人綁了手腳似的渾身都不自在,但他既不能明說,又不能反抗,氣得直跺腳。但要他安分守己、老老實實做良民是不可能的,要他莫問政治也是不可能的。既然光明正大不行,那就轉入地下,偷偷摸摸地搞。
相比之下,曹操就幸運多了。從中牟縣逃出來以後,他沒有選擇回老家避風頭,而是直接去了陳留(今河南開封陳留鎮)。他這麼做不是為了避禍,而是有大動作——起義兵。國家就要亂了,這是最佳的選擇。
討伐國賊,義不容辭!但曹操為什麼會選擇陳留呢?因為陳留太守張邈是他的鐵哥們兒。
張邈,字孟卓,東平壽張(今山東陽穀)人。與袁紹、曹操都有交往,但成名比他們倆要早得多。當曹操還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官、袁紹還是黨人的圈外人士的時候,他已經被“人民群眾”評為“八廚”之一,成為社會名流。在當時,所謂的“廚”不是指現在的廚師,而是指仗義疏財的人。
張邈家境富裕,自己不光學問做得好,人品也相當好,又很大方,喜歡扶危濟困,沒有一點兒架子,德才兼備。漢靈帝時,他開始任騎都尉,後升任東郡太守。作為標準的黨人,張邈不光憎恨宦官,而且對倒行逆施的國賊董卓也十分厭惡。
張邈與曹操的關係是十分奇特的,他們開始是以性命相托的好朋友,但後來張邈卻和陳宮聯合起來反抗曹操,兩人的關係因此迅速降到了冰點。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張邈還是以前的張邈,但曹操已經不是以前的曹操了。成為奸雄之前的曹操是英雄,成為英雄以後的曹操是奸雄。朋友變了,自己能不變嗎?當然,目前兩人的關係還是很鐵的。曹操覺得在陳留有這麼一棵大樹罩著,風吹雨打都不怕。因此,他決定就在老朋友的地盤上開創自己的事業。在張邈這裏,他根本不用像袁紹一樣擔心被人盯梢,也不用偷偷摸摸地行動,不管白天黑夜,隻管甩開膀子幹就是了,誰也奈何不了他。
但要成就一番事業,首要條件就是必須有自己的一班人馬。在這方麵,曹操有自己獨特的資源優勢:曹家幫有曹洪(曹操堂弟)、曹仁(曹操堂弟)、曹純(曹仁弟弟)和曹休(曹操侄兒),夏侯家有夏侯淵、夏侯惇等人,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將才。
有了將,但還缺兵、缺糧、缺錢。就在曹操為此一籌莫展之時,一位宋江式的人物出現了,正是這個人的慷慨相助,讓曹操順利地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有了自己的私人軍隊!幫助他的這個人叫衛茲。
衛茲眼光很毒,曹操剛到陳留,別人還不知道曹操為何方神聖的時候,衛茲就堅定地看好曹操這匹大黑馬。就在眾人對曹操的舉動議論紛紛之時,他卻語出驚人:“不用瞎猜了,平定天下的,肯定是這個人。”
對曹操而言,有人欣賞是好事;如果再有人讚助,那就更好了,而衛茲就是陳留當地的大款。當時,衛茲住在陳留襄邑(今河南睢縣)。於是,曹操決定不辭辛勞地前往襄邑對衛茲進行正式友好訪問。經過會談,雙方加深了對彼此的印象和了解。衛茲說:“天下大亂,董卓是不肯退出曆史舞台的,隻好靠武力解決了。”他接著又說:“要起兵,現在就得開始!”曹操一邊認真聽,一邊頻頻點頭,對衛茲的觀點表示完全認同和讚賞。最後,衛茲表示,曹操從事政治鬥爭多年,立場堅定、鬥誌高昂且經驗豐富,是當今動亂年代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將從政治上、思想上和經濟上始終不渝地支持曹操把討伐事業進行到底,直到取得成功。曹操對此表示了由衷的感謝,並表示,從即日起,大家都是好同誌、好夥伴、好兄弟。他一定努力工作,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爭取以優異的成績回報衛茲的支持和厚愛。從此以後,衛茲成了曹操的主讚助商,曹操依靠他組建了一支五千人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