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大軍北上(2 / 2)

山東督糧道鄧謙南報告:“臣之祖母、臣之叔祖、臣之兄姊奴婢共計四十六名口,俱死於烽焰之中。”

“既然來了,就都留下吧!”朱慈烺越看越是憤怒,清軍的猖狂和肆無忌憚的屠殺徹底引起了他的殺意。

自從天啟五年十月努爾哈赤下達長諭,指責漢民“窩藏奸細,接受劄付,叛逃不絕”後,他下令:“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馬斬殺。”

努爾哈赤命令八旗備禦以上官將帶領士卒,各去自己轄屬的村莊,凡係抗金者,一律處死,在遼東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漢民。

經過持續多年的反複屠殺,遼東漢民幾乎被屠殆盡,這樣導致了遼東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也出現了大規模的糧荒,在皇太極上台後,為了解決這種情況,多次派兵從喜峰口等地攻入長城以內不斷屠殺和劫掠人口。

經過多年的發展,“守城必屠”成了八旗軍的軍規,隻要八旗軍攻城時對方不投降,那麼攻下後一定會屠城,以此製造威懾力,減少自身的傷亡。

屠城不僅是軍規,甚至出現在滿清皇帝的聖旨裏,如《清實錄》記載,鄭親王濟爾哈朗南征的時候,聖旨就命他:“抗拒不順者,戮之;不得以而後降者,殺無赦。”

朱慈烺知道,這是一些北方野蠻民族的老規矩,成吉思汗那時候也這麼幹過,然而,清軍的行為更為可怕,不僅限於屠城,連一些鄉村地區照樣會進行無差別屠殺。

甚至連投降的人也不一定不殺,如崇禎三年乙巳之變中的永平城,雖然失守投降了,但清軍占領後到處燒殺劫掠,還強行讓城中百姓剃發,明軍打過來的時候清軍撤退,臨走之前還是屠了城,不給大明保留人口資源。

.......

幾日後,八萬天武軍大軍一路浩浩蕩蕩進入了北直隸境內,所遇清兵,無不避其鋒芒。

有一支千人對的清兵前來襲擾大軍,想來試試底,結果還沒接近大軍十裏之內,就被曹變蛟領先鋒營六千鐵騎殺的潰散而逃,追出五十裏後全部殲滅。

消息傳出後,周圍一些正在攻城略地的清軍,立即主動退讓閃開,躲的遠遠的,不敢櫻其兵峰。

大軍行至獲鹿縣,周圍清軍早已逃散,清軍分八路南下後所遇明軍抵抗甚微,因此多次分散攻擊周圍城鎮,兵力勻開後更是薄弱,麵對明軍八萬大軍,誰也不願過來招惹。

在獲鹿縣城南野外,朱慈烺看到了井陘兵備道楊汝經為獲鹿縣死者合葬大墓所寫的墓誌銘,此墓碑上刻有名姓的死者兩千餘人,這些都是被清軍所殺,然而還有更多的遇難之人不知身份,無法刻名於墓碑上。

進入獲鹿縣後,朱慈烺召開了軍議,命令孫應元領天武軍兩萬正兵,兵分十路對北直隸南部各府縣內的清軍進行清理,隨行的還有兩萬輜重兵。

韃子能分兵,朱慈烺亦可以,最重要的是天武軍人數越少的作戰單位所發揮的戰鬥力越飽和,數萬人一起作戰反而無法充分發揮出其戰鬥力。

孫應元統領的四萬人馬兵分十路離開後,朱慈烺便拔營出發,領著剩下的四萬大軍繼續北上。

眾軍頂盔披甲,步騎交加,曹變蛟領著六千前鋒營開道,朱慈烺中軍隨後,後麵則跟著重炮旅和輜重隊,四萬大軍浩浩蕩蕩北上保定府,與盧象升的明軍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