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0章 水盡山窮永曆遁緬甸 吟梅嚼雪明事結全編(3 / 3)

清兵進了雲南,一麵出榜安民,一麵飛奏清廷。上諭下來,在雲南設立官職外,謂吳三桂已死弗論。著將停著的靈樞即日安葬。其時清廷康熙皇帝已經大婚,大學士洪承疇已卒,太皇太後即太宗文皇後還在,雖說是六十多歲的人,望去不過三十許人。那時明朝諸王和遺臣,多半殲盡了。有未遭擒戮的,也埋姓隱名,隻好再圖機會,天下漸覺太平。康熙替太皇太後慶祝萬壽。到了那天,自然異常地熱鬧。大小臣工都上疏慶賀,太皇太後在登殿受賀時,忽地掉下淚來。康熙帝不知太皇太後為什麼事傷心,忙跪在地上再三地叩問。方知太皇太後見康熙帝給她況壽,不免撫孫憶子,想起那順治帝棄國,至今沒有消息。於順治帝五台山一言,還是牢牢地記著。康熙聽了,急傳出諭旨去,命內侍駕起了鑾輦,康熙帝親自奉著太皇太後駕幸清涼山。

那時正當春初,碧草如茵,桃紅似錦,清涼山麓,濃翠欲滴,花香滿穀。康熙帝和太皇太後的蠻葷一直到了山下。由內侍異過黃緞繡慢的鳳輿兩乘,太皇太後和康熙帝改乘了鳳輿。兩邊侍衛擁護著上山,至清涼寺前停輿。時寺中眾僧稀少,隻有師徒兩人。一個徒弟就是那年所見的癲頭和尚,還有一個是八十多歲的老僧,須發如銀,狀態龍鍾。見了太皇太後和康熙皇帝,隻打個和南便自退去。太皇太後同了康熙帝在內外大殿,各處禪室中遊覽了一會,覺並無順治帝和董鄂妃的蹤跡。又望山林幽壑看了些風景。但見林木蔭翳,修篁夾道;山花欲笑,瀑泉猙瓊。一路觀著山景,回到山門前。猛見一個黃衣和尚,約有四十上下年紀,紫缽竹杖,朱拂芒鞋,廣額豐頤,目如朗星。見了太皇太後,打個問訊道:“荒山野寺,何幸得太後光降,敢是來找那出家的菩薩嗎?”太皇太後聽得和尚說話有因,隨口答道:“正是尋出家的皇帝,和尚可曾知道?”那和尚笑了笑道:“皇帝怎會出家,出家的哪是皇帝。這裏隻有出家修行的菩薩。”太皇太後道:“什麼叫出家的菩薩?”那和尚大笑了幾聲,把手指著林木深處說道:“瞧啊!那不是菩薩來了。”

太皇太後和康熙皇帝循著和尚所指的地方瞧去,卻毫無影蹤。回過頭來已不見了那和尚,正在驚詫的當兒,遠遠望見樹林叢中,一個身穿團龍箭衣,白麵無須的中年人,頭上並不戴帽子,足登烏靴。看他匆匆地向樹林中走去,細辨狀貌,正是順治皇上。太皇太後叫聲“唉呀”,康熙帝也瞧得親切,慌忙飛步趕去。太皇太後也扶著宮女在後緊隨。康熙帝於順治皇上棄國時已有八九歲了,自己的父親相貌還依稀認識。這時越追越近,愈看愈像。康熙帝不禁失聲叫了一聲“父皇!”那中年人的腳步好似較前快了許多。康熙帝雖竭力追趕,漸漸地距離得遠了。看看那中年人,走入樹林叢中。康熙帝也趕到叢林內,太皇太後隨後也到,卻不見了那個中年人。因這叢林是個山凹,隻有一處進出口,沒有第二條歧路,不知那中年人從哪裏遁走的。其時隻有山嵐迷漫,鬆濤盈耳,春風嫋嫋,鳥聲嘰喳。再望窮穀中,雲煙蒼茫,流瀑奔茫,哪裏有什麼人跡。這時侍候的宮人內侍及護駕侍衛都擁滿了一穀。

康熙帝怔了半晌,惆悵出穀。到了穀口又徘徊了好一會,不由得嗟歎幾聲。看太皇太後時也已淚珠盈睫,倚著一株老鬆悵望良久,才扶著宮女出穀。太皇太後還依戀不忍遽去,直到了夕陽西斜,暮鴉歸林,康熙帝方奉了太皇太後,乘了鳳輿下山。到得山下,仍改乘變輩。由內監侍衛蜂擁地護著輩車回宮。太皇太後坐在變輩中,一路上還不住地灑著眼淚哩。那時有個名士叫作吳梅村的,詠康熙帝奉太皇太後到清涼山尋順治帝,那詩道:“雙成明靚影徘徊,玉作屏風璧作台。薤露凋殘千裏草,清涼山下六龍來。”又詠順治帝顯示形跡道:“登崖望遠柳絲絲,流水年華晝夜馳。休道禪心歸也未,從今返國終無期。”又見董小宛倩影,有名士題詩清涼寺壁上道:“嫵媚窈窕氣如蘭,豆蔻相思意亦歡。好似漢江神女跡,相逢隻作畫圖看。”還有康熙帝三遊清涼寺,三下江南,俠盜竇爾墩行刺,巡幸塞外,劍客犯駕,征服噶爾丹,衛玉妃穢亂宮廷,三立太子,三廢太子,雍王結納喇嘛,暗收血滴子,氣走俠客甘鳳池,雍正篡位,年羹堯征西藏青海,殺年羹堯,呂四娘行刺,雍正帝失頭顱,乾隆三下江南,兆惠征回部獻香妃,和砷弄權進寶妃,俠客闖宮禁,英雄鬧水閣,大臣當茶役,皇帝作囚徒等等緊要節目。因限於篇幅,又係清代的事實。隻好留在《清宮曆代風月史》中發表。這部明宮十六朝,做書的就算收場吧!

正是:千秋豪氣歸書卷,四照山光入酒杯。滄海橫流誰抵柱,風塵且聽說書來。

拚將心力著文辭,贏得旁人笑我癡。

寫出悲歡幻如夢,聊借哀怨化情詩。

狂吟吾是浪漫客,閑坐縱論亦入時。

窺透世間齊苦樂,揮來兔管紀蛛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