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李斯特——打通德意誌的血脈(16)(1 / 1)

關稅同盟的意義和作用,對於德意誌來說是劃時代的:

首先,關稅同盟消除了德意誌境內的封建貿易壁壘,極大地推動了德意誌地區經濟的發展:

舉個例子,1800年時,從漢堡經水路運送貨物到馬格裏堡要交14次過境稅;從班貝格到美因茨,走水路的話更離譜——要交33次過境稅。關稅同盟建立以後,所有的過境稅都取消了。

同時,由於鼓勵引進新技術,盡管導致了一些傳統手工業的破產,但是也迅速地帶動了德意誌的產業升級,全德意誌開始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

從1834年關稅同盟建立之初,德意誌地區的煤鐵產量平均每不到10年就翻一番;從1850年到1865年,同盟的工業產值也翻了一番;到了1860年前後,同盟境內的人均產值達到了354美元,超過了意大利、奧地利和俄國,與法國不相上下,同盟的工業總產值則超過了法國;到了1870年初,德意誌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老牌強國英國。

第二,關稅同盟促成了德意誌地區交通狀況的巨大改進:

由於參加同盟的各邦都擔心商業機會被同盟裏的其它成員搶走,大家就都把改善交通當成了增強自己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在鐵路方麵,1835年7月7日從紐倫堡到菲爾特的鐵路通車。作為德意誌境內的第一條鐵路,它還是靠馬匹牽引的。可是,隨著各邦對鐵路投資的飛速增加,到1839年德意誌的鐵路長度就超過了法國,1850年達到5856公裏,1870年達到18876公裏,1872年達到了22426公裏,超過了首創鐵路的英國。

作為德國鐵路係統的倡議者和建立者之一,李斯特說,“鐵路係統和關稅同盟是連體雙胞胎,具有一個思想和一個感官,相互支持,追求一個共同的偉大目標:把德意誌的各個部分統一成一個偉大、文明、富足、強大和不可侵犯的民族。”

此外,德意誌的內河運輸也借機迅速地發展了起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關稅同盟加強了德意誌各邦的經濟聯係,為日後建立起以普魯士為主導的統一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普魯士作為德意誌的第二大邦,也是關稅同盟裏的第一大邦,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德意誌的三大礦區:魯爾、薩爾和上西裏西亞都在它的境內。同盟建立之後,各邦同普魯士之間的經濟聯係進一步加強。比如說,到了1857年,同盟境內95%的生鐵產量都來自普魯士,連薩克森這樣的工業相對發達的邦都要向普魯士訂購原料;同時,各邦的大批農產品和工業品也在普魯士找到了廣闊的市場。比如1852年這一年,普魯士消化了黑森—達姆施塔特皮革產量的40%,煙草產量的43%和葡萄酒產量的50%。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