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誰說過“隻有見識過煙火和愛情的人,才知道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林可欣對愛情的品砸、對理想生活的憧憬都是在書本裏,而她卻從來沒有在柴米油煙的婚姻生活中真正地體驗過、享受過。
當“瓊瑤事件”發酵時林可欣已然四十有加,似乎才明白自己中了瓊瑤的毒有多深!
林燕妮寫給金庸的文章是: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生!林可欣該是讀了瓊瑤誤終生吧。
雖然後來浸泡在生活的旋渦中,難得有空閑再讀閑書,但是那種根深蒂固的、植入骨髓對愛情天真的想法是始終存在的。亦或者說不能說是因為瓊瑤誤人觀念的故事,而是緣了性情吧,因為一個人的選擇往往因為性情而產生,而結果又由選擇而決定。
小時候的林可欣因為身體的原因,隻能靜靜地呆在家裏看書,從不認識字時讀連環畫到後來上學後的雜亂無章,什麼書都讀,少年文藝、莫愁、知音、故事會…….
上學時讀、放學時讀,吃飯時看,上廁所時看,什麼內容都讀,甚至於報紙、雜誌中縫的廣告都不放過,對於一個普通工薪階層的家庭來說,並沒有書香門第的藏書萬卷,也不會有人去係統地傳授什麼,隻要不鬧騰、身體棒棒的,家長是沒有空理會的,何況是三個孩子的家庭。
在這種放養式的狀況下,林可欣的大哥受了一點家學的淵源,考了個醫科大學,大學畢業後隨了女朋友去了很遠的女方安家落戶了。
雖然林爸爸氣惱,但是因為那時候的大學是分配工作的,也是非人為可以運作的,分到哪兒通常個人沒有發言權,為了兒子的前途與感情幸福,隻能放手。
“唉,你說我這不是給別人培養了一個兒子嗎?”傳統的林父每每談到大兒子都好一陣難過,做父母的拚死拚活地生兒育女、培養成人,為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老有所依、享受天倫之樂,可這隔了上千裏的路,除了通訊聯係,一年也就過年過節的偶爾回來個幾天,跟個親戚差不多。
“行了,可不就是親戚麼,孩子隻有小的時候才跟父母親,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難不成還跟你親啊?”老大我是不擔心的,就是這老二跟小丫頭可怎麼好?“周美芳暗地時歎了口氣,大兒子性子溫和又有出息卻不在自己身邊,這在身邊的又不省心。
老二為人倒是義氣,但是過於散漫了些,最終大學都沒考上自己離開家折騰做生意去了。
林可欣的求學之路和身體捆綁在一起,一波三折,過幾天就有個發熱感冒的回家不上學,而且到了十歲才入了校門,上小學、初中的時候離家近天天走讀回家,說走讀也是她媽周美芳或是她爸爸林如海接與送,可是到了高中之後就需要住校了。
住校之後的林可欣成了父母心頭牽腸掛肚的痛,雖說她的年齡比同年級的人大了好幾歲,小學上晚了、初中因為身體又留了一級,到了高一都20歲了,可就是這個農村女孩子都可以出嫁的年齡在林可欣身上沒有任何體現,她還是那個體弱的、病懨懨的姑娘。
那時候的人們也不時興現如今的陪讀模式,而且周美芳要照顧老太太,還要想著多掙點錢,眼見著二兒子到了娶妻的年紀,別人家都在市裏買了商品房,他們家這幾年明顯地有點落了後。
林如海隻能找熟人在學校裏多照顧照顧林可欣,一個星期恨不得有三天都去送吃的。
及至很多年之後,林可欣刻意地不去想父親,但還是在相似的天氣想起那個下雪天父親踩著齊膝的雪,一大早步行把衣服送到她學校的情景。白茫茫的雪,一眼望過去分不出哪裏是路、哪裏又是田野,可是她的父親硬是拄著一根竹子
、走了七八裏路到了她的學校。
高中的日子除了一次因為便秘一個星期被同學送回家之外,林可欣倒是比以前強壯了許多,人也胖了一些,但即便是如此,她的學習也是稀稀鬆鬆的,別的同學教室息了燈掌上蠟燭也要挑燈夜戰到11點,她9點就回宿舍睡覺了。
除了不敢過分勞累外,在思想意識上她和家裏人已然有了共識,就是這個女孩子一生不會有什麼大出息了,隻要平平安安、不生病就好了,所以,學習的事倒真是沒有去在意過,上學不過是沒有其他事可做,從來沒有規劃過將來這孩子應該做什麼職業,在父母的眼中,似乎這件事離她是很遙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