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楚懷瑾實在是不想三個月裏折騰兩個大典,何況再過三個月,還有新春國宴……

到最後,這位楚少帝的冠禮,除了地點要崇高了一些(大寧太廟),觀禮的賓客要多了一些(文武百官),加的冠也要更貴重了一些(皇帝冕冠)以外,倒是與尋常世家公子的冠禮相差無幾。

封晏舟身為當朝攝政王,高祖的義弟之子,先帝禦封的少師,自然是當仁不讓地做了給楚懷瑾加冠的正賓。

冠禮那日,封晏舟為楚懷瑾將少年式的發髻解開,輕輕梳作成年男子的式樣,最後為他戴上了冕冠。

一般來說,在加冠之後,還會有正賓為冠禮者賜表字的環節。

但前世為楚懷瑾加冠的是禮部溫尚書,溫大人自然是不願做為天子賜字這麼僭越的事,還是封晏舟在後來,才為他取了“璆鳴”這個表字。

而在這一世,冠禮的正賓就是封大攝政王本人。

封晏舟看著他等了、盼了這麼多年,終於平安長大成人的小皇帝,許久後才說道:“臣願陛下此生長壽安康,就為你取字‘壽安’可好?”

從“璆鏘鳴兮”這麼清風朗月的高雅意境,一下子跌落到“長壽安康”這種中老年人口味的祝福,楚懷瑾都驚了。

“‘璆鳴’不好嗎?”楚懷瑾小聲地問道。

“陛下能長壽安康,便是最為重要,就叫壽安,好嗎?”

封晏舟搖了搖頭,沒有向他的小皇帝解釋,之於前世的攝政王,那“璆鳴”不僅是美玉之聲,更是最後的玉碎而鳴。

而楚懷瑾在和封晏舟對視許久後,終於還在這人那雙略帶祈求的丹鳳眼下退讓了。

左右就連槐花仙、小祖宗、卿卿……這樣的稱呼他都忍了,不過是多一個“壽安”而已,他沒在怕的!

“壽安也好……”楚懷瑾歎了口氣,然後也說出了他的心願:“封卿這一世也要長壽安康,莫要因為年長了朕許多,就早早丟下朕不管。”

封晏舟便拉起楚懷瑾的手,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在他耳邊輕聲說道:“臣雖年長於陛下,但身子骨可比陛下健壯了許多。陛下若是不信,大可親自一試。”

然後,在冠禮結束,從太廟回宮的路上,皇帝陛下他就被迫在馬車裏試了幾試。

嗯……的確是從上到下,都健壯非凡。

830

至於那九月初六的封後大典……

不提也罷。

別問,問就是楚懷瑾他嫌丟人。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封大攝政王沒堅持要穿新娘子的喜服。

隻是看著這位同樣身著新郎裝的皇後,楚少帝是怎麼著都覺得,他才是被迎娶的那一個。

尤其是到了洞房時,他被中宮娘娘“伺候”得快要哭出來的時候。

不過就是得了個名分而已,值得那麼激動嗎?

有必要嗎?!

831

封後大典的流程不必再提,賓客們倒是值得一說——赫連兄弟與巫淳,都來了京中觀禮。

赫連兄弟與那新娘子封皇後是鐵兄弟,這次代表西郡來為天子送賀禮,也是應該。

就是看赫連超對整個大典流程與細節的關注勁兒,楚懷瑾差點以為,這位赫連大哥是也要強行嫁入誰家當男妻,先在他們這學習呢。

而巫國主之所以會親自做了使臣,那自然是因為,他素來是他家親親姐姐封黛鳶的小尾巴,姐姐走哪他跟哪。

對,小鳶兒跑去柔蘭國遊曆,三年不回大寧,對著人家小國主親也親了、抱也抱了,甚至連床單都滾過幾回了,還沒給人名分呢。

巫淳倒是沒敢對著他家主上哭慘,但封晏舟這個做叔父的,到底是看不下去了,和楚懷瑾這個新任叔母一同勸了三次,終於還是把封黛鳶給勸嫁成功了。

於是,這一對小兒女回去的時候,就變成了巫小國主一路迎接他的和親王後遠嫁柔蘭。

巫淳這趟公費旅遊,倒是真真值了。

832

雖然封後大典的過程有些丟人,但娶了封大攝政王做皇後這事,還是很有好處的。

那就是楚少帝可以稱病翹班,將早朝交由他的皇後娘娘主持了。

開始的時候,他是十天一小“病”,三個月一大“病”,等到了安盛七年的時候,這位大寧的帝君已經“體弱”到,沒有重大國事,他半年都不帶在早朝上露一次麵的。

每日白天,封·攝政王·中宮·晏舟繁忙地處理朝政的時候,楚懷瑾不是在宮內吃喝玩樂,就是在宮外吃喝玩樂。

不過,他在這幾年來,也不是隻顧著自己吃喝玩樂。

至少,他把辣椒和番茄,都弄到手了。

辣椒是安盛五年,大寧的駐外使臣在柔蘭國再往西的小國裏發現的。

番茄則是安盛七年年初的時候,向東出海的寧朝艦隊帶回來的。

雖然現在這兩樣東西還是稀罕奢侈的番邦舶來品,但再有個十幾二十年,等它們的種植在大寧推廣開來,楚懷瑾相信,日後除了那白湯的古董羹,紅湯的香辣火鍋和番茄鍋,也一定會登上寧朝百姓的餐桌。

至少,封皇後在努力了兩年之後,現在每逢楚懷瑾和溫庭遠這對現代老鄉舉辦火鍋聚會的時候,他終於不是隻在一旁看(一聲)著,也能跟著吃了。

進步著實斐然。

833

火鍋聚會這事吧,是這樣的。

自從溫庭遠被調任回京,楚懷瑾和他至少每兩個月就碰一次麵,又每次都是在溫府吃古董羹,就幹脆固定了日子,搞成定期的火鍋聚會。

後來,在安盛四年的時候,溫庭遠就像前世一般,向朝廷獻上了他的賦稅改革,攤丁入畝之策,然後,也果然像上一次一樣,遭到了利益集團的反對。

不過,一來封大攝政王在這一世,遠比上一世對朝堂更有把控力,二來,溫庭遠他爹溫尚書一派還轉投了這位皇後門下,由敵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