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渡之戰,馮雲山向上帝爸爸報告:我來了。
太平軍就要離開廣西境時,馮雲山卻戰死了。
通常一種說法是,南王馮雲山是在廣西全州受傷,在蓑衣渡傷重而身故的。——此說源自史學家調查:初,太平軍既抵全州,原無意攻城,即如在興安之和平過境而已,故大軍兼程北行,經由州城外西北郊柳山之麓而過。大路上數萬人躋躋蹌蹌,前呼後擁,摩肩接踵而前進。其行軍也,並非如現代軍隊之整列有秩序,以四人或八人排隊前行,隻是大堆兵眾男女老少,前後貫連,蜂擁而進,山路狹隘則或隨意踐踏禾田而過。行了多時,前隊已遠去矣,而城上守軍,栗栗自危,嚴陣以待,但仍執戈旁觀而已。不料正當太平軍後隊過山麓時,城上參將部下有一炮兵,忽見黃轎一乘,在後頭押隊,簇擁而去,心知其為敵軍首要,乃順著一時衝動,不俟命令,逕取火燃炮對正敵人隊伍施放。轟然一聲,果然炮子命中黃轎。乘轎者非他,乃太平開國前導副軍師後軍主將天國第一功臣南王馮雲山也。至是被擊中要害。一見敵人開火,全軍大怒,立即回頭備戰,又見南王身受重傷,上下全體軍心憤恨,遂決回師攻城,以複仇雪恥。於是戰事開始。
又稱,在全州破城後,太平軍由水陸兩路順流而下,進取湖南。身受重傷的南王,當是抬上船,沿途調治。不料一至蓑衣渡,突遇清軍伏兵,太平軍大敗,在危急中,南王亦被抬上岸。東岸中伏之軍,亦不敵,倉皇奪舟渡過西岸,而全部潰亂,不複成軍矣。尤為不幸者,則南王馮雲山抬至東岸,競一瞑不起。
但也有一種說法是,太平軍前隊乘船四五十艘,駐抵全州,因知州曹燮培架炮堵守,封鎖江麵,由此不能前進,隻得停泊於全州對河紮營,並等候陸師攻城。接著,陸師馳至,立即發起進攻,曹燮培督軍發炮拒之,此後十日內,太平軍將士死傷甚多,馮雲山亦中炮死。所以當時隸屬於前軍蕭朝貴的兩司馬李秀成,後來追憶說:“攻破全州之後,南王在全州陣亡。”馮雲山早年摯友、後來到天京的洪仁玕也說,“攻全州之下,南王馮雲山中炮升天。”可見馮雲山是在攻打全州或攻占後犧牲的。
不過,也有人說馮雲山沒有在全州受傷和犧牲,他是在全州東北十餘裏的湘江蓑衣渡戰死的。按,蓑衣渡地處湘江東岸丘陵起伏,渡口有叢林,大樹參天;渡口西岸有沙灘,所以此處河床窄狹,東西相距僅一百米,江水不深而湍急異常,灘頭甚多。當時江忠源部已在蓑衣渡伐樹填河,又於江中預置木樁,切斷北上航道。
6月4日。太平軍在攻占全州一日後就分水陸繼續北上,它們以二百多隻船橫亙江麵,有如營壘,與江忠源軍對陣,另在東西灘陣地,安設大炮,對付清軍來犯。雙方相持沒有多時,太平軍焚燒船隻,全軍改由清軍未設防的東岸關,走彎彎曲曲山路取向湖南永州。這次戰役,太平軍是主動撤出戰場,目的是輕裝前進。雖沒有多大損失,但馮雲山卻中炮犧牲。
還有一種說法大同小異,說馮雲山是戰死在蓑衣渡北三裏的水塘灣,蓑衣渡水波不起,水塘灣曲曲彎彎,江狹地險。據廣西史學家實地調查,當地群眾傳述馮雲山犧牲詳情:“太平軍破全州後,向湖南進軍是走水路的。當時水塘灣西岸駐有清兵,清兵用大木樁攔河。太平軍的東西多是用船來運,共有幾百隻船,都是裝得滿滿的。到蓑衣渡時,被官兵放炮把船打破了,走不過去,便丟了船。南王上岸帶隊與清兵打仗,打了半天,在水塘灣受傷死了。”(《太平天國在廣西調查資料彙編》)這就是說過了蓑衣渡,在湘江船上的馮雲山還是好好的。他還是撤到岸上中傷才死去的。
諸說不一,但南王馮雲山確是戰死了。
馮雲山死後,太平軍因急於趕路,就將他秘密埋葬於附近的鳳形山穀中,不樹墳,不建碑。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清朝地方當局和團練曾多次尋找發掘,都沒有發現。
太平天國為破除傳統喪葬禮儀,反對棺葬和火葬,它所采用的喪葬乃是按照基督教那套,即用布包紮屍身,然後入土為安。後來洪秀全、黃文金等死後,都是分別以黃緞裹身包卷埋葬的。馮雲山也是如此。
他作為天父第三子,是回到天父膝下的所謂天父在凡間的第一個兒子。因此死葬更必須循太平天國禮製的。
它還得按照天國慣例,要為死者舉行儀式,朗誦統一發給的悼詞:
小子○○○跪在地下祈禱。
小女○○○。
天父皇上帝:今有小靈魂○○○在某月某日某時升天,今虔具牲饌茶飯敬奉天父皇上帝,懇求。
天父皇上帝開恩,準小靈魂○○○得上天堂,得享。
天父皇上帝大福。又懇求。
天父皇上帝看顧扶持小子○○○小女○○○家中大小個個安康,百無禁忌,怪魔遁藏,萬事勝意,大吉大昌,托救世主天兄耶穌贖罪功能,轉求。
天父皇上帝在天聖旨成行,在地如在天焉。俯準所求,心誠所願。
這份悼詞寫得多麼樂觀,視死如歸,原來太平天國從來宣傳:“升天是頭頂好事,宜歡不宜哭。”所謂悼詞,也是向大天堂的天父皇上帝報到: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