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句俗話叫“知足常樂”。佛教的理想是“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孟子有一句話:“養心莫善於寡欲”,是說希望心能夠正,欲望越少越好。所以說,平安是幸,知足是福。
?知足,則幸福長存097
?見好就收大智慧099
?得意之時莫驕狂102
?沒有欲望,就沒有煩惱105
?淡化利欲之心,方能得到一切108
?越是攀比,就會越不滿足111
?知足才會逍遙113
?貪欲是隱形“殺手”115
?降低一分欲望,得到一分幸福117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119
?人生何必太貪心123
第五章善待他人,福澤自己
南懷瑾先生說:“佛要教化一切眾生,慈愛一切眾生,對好的要慈悲,對壞的更要慈悲。”在大師看來,一切都是有因果的,當你用善良麵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你會換來更大的恩澤。其實,不僅是佛家這樣看,“好人有好報”是人們普遍認同的。
?做人要有幾分菩薩心腸127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130
?隻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132
?行孝悌者得人心135
?沒有好心,難得好報137
?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140
?真誠做人是立身之本142
?付出越多,收獲越多144
?修名不如修德146
?擺正心中的天平:平等待人148
第六章圓通做人,靈活處世
從南懷瑾先生的講解中我們發現,無論是佛家、儒家還是道家,它們都提倡一種靈活的做人態度。誠然,活在當下,要是太過於呆板,做人肯定會失敗,反觀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有圓通的處世方法。
?低調做人萬事順153
?虛實並進,勝人一籌155
?忍耐是一筆寶貴財富157
?耐心等待方得良機159
?通達才能應變161
?做事不必太張揚163
?該放手時就放手166
?學會看輕自己169
?溫和對待別人的無禮171
?以柔曲之姿進取173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