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華嚴經》
【譯文】:比如有人被大水漂流,因害怕淹溺不飲水而渴死,於佛法不親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又比如有人安排下美食,自己餓著肚子卻不吃,於佛法不親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
南懷瑾先生指出,上麵這段經文就是要讓人們明白:“理論是基礎,實踐是建築在理論這塊奠基石上的藝術品”、“實踐是人類生存的一副骨架,而理論隻不過是骨架上的血肉”這樣一些道理。他還引用荀子的話進一步闡明知與行的關係,即:“不聞不若見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行之,明也。”這句話的大意是:不聽不如聽之,聽之不如親眼所見,眼見不如認識懂得,認識不如親手變革的行動。學習達到了會幹、會做的程度,就到頭了,會做、會幹就意味著認識了、懂得了。
縱觀曆史上那些石破天驚、千古流芳的詩人,戰功赫赫、名垂青史的軍事家,為民造福、碩果累累的科學巨匠……他們之所以成功,無不因為他們付出了艱辛的努力。試想,如果沒有李時珍跋山涉水、嚐遍百草,沒有他數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筆耕不輟,哪會有藥學巨著《本草綱目》的問世?如果沒有司馬遷的考察風俗、采集傳說,沒有他的忍辱負重、發憤著書,哪裏會有曆史巨著《史記》的誕生?如果沒有居裏夫人夜以繼日、潛心鑽研,沒有她含辛茹苦、反複試驗,哪裏會有化學新元素“鐳”的發現呢?
一個北方人生活在長白山下,吉林;另一個南方人生活在黃山附近,安徽。相距五千裏,在一個偶然機會,他們相遇了。
南方人和北方人都窮困潦倒,也都仇視那個窮困潦倒的故鄉。他們不得不外出謀生,一個向北,另一個向南,就在山海關的一個車站上等著發車,兩人嘮得挺投機。都是窮困,都不想讓對方知道自己窮。於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我們長白山,富裕得很呐,別說關東三寶,就是細辛、五味子之類的藥材,漫山遍野都是,足夠養活那一方黎民百姓。”另一個也不甘受貶:“我們黃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別說風景了,單是靈芝、黃山茶,隻要盯上了,吃穿不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