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趙括隻會紙上談兵,他雖有一嘴用兵之道,臨陣時卻潰不成軍;現代人大多知道一些滅火的基本常識,但臨陣時又有幾人擁有穩定的心理素質而臨危不亂、處變不驚呢?可見,要把理論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實踐是最重要的催化劑:要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要參加農業生產實踐;要掌握遊泳的本領,就要敢於“中流擊水”;要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就必須反複進行實踐。認識是在變革的實踐中產生的。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分辛苦一分才”;“不經曆風雨,哪能見彩虹”……都道出了實踐的重要性。
人生在世,我們總會有所追求,為生活,為理想。追求並不是簡簡單單的空談,更多的是需要你敢於實踐,用實際行動來證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永恒的真理。
什麼樣的起點,就會有什麼樣的終點
懈怠之人,猶如舂杵,有二種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損壞;二者不能自立,棄地即臥,漸不堪用。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譯文】:懈怠的人,就像用來舂東西的杵,有兩種情況,一是不能自己支使自己,一天一天使用損壞;二是不能自立,丟到地上就躺在地上,天長日久漸漸不能使用。
南懷瑾先生強調,對懶惰的痛恨,中西完全一致。中國的儒者常說“天道酬勤”,他們所謂的“勤”,不僅指勤於持家,還包括勤於治學,勤於修身、處事、立業等。孔子也要求他的學生勤勉地做世上之事,即“敏於事”。《聖經》上說:勤勉的人常在君王左右。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極端鄙視懶惰,他稱懶惰為“撒旦的蒲團”,認為當一個人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時,就會想入非非,進而做出不道德之事。因此,智者的任務就在於不讓任何人懶惰。以南懷瑾先生的觀點,一個人,天生兩隻手,就是要做事;生來一雙腳,就是要走路;甚至眼睛要看、耳朵要聽、嘴巴要講話,都是天賦於人的本能。如果不用,人不就成為廢物了嗎?
其實,懶惰與貧窮還是孿生兄弟。因為懶惰,所以貧窮;因為貧窮,因此容易懶惰,它們互為因果。所以,一個人要想改變命運、改變貧窮,必須舍棄懶惰,要能勤勞精進。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懶惰。一沾懶惰,富可變窮,窮或成惡,至無所不為。因此,對於“懶惰”一詞,不可不深戒自儆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