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懷霜跟葉臨雲隔了好幾級,但他的同學很多,不乏喜好八卦的,偶爾也有過去的老師找上門的,拜托他管教一下弟弟。

老師怕葉父葉母遷怒,但知道葉懷霜脾氣好且不愛說三道四,很少跟父母告狀,在一些小事上就希望他能給弟弟講講道理,起點引導作用。

可惜沒什麼用處,葉臨雲見了哥哥像是老鼠見了貓,尾巴自發夾緊了,可陰奉陽違的本事也逐漸鍛煉到爐火純青,沒幾天就故態複萌。

葉懷霜自己學業本就忙碌,沒那麼多時間去管教弟弟,一次不行,兩次說不聽,第三次葉懷霜就不會再上心了。

真心叫他學好的可能隻有家人,可隻要他想,身邊有的是讓他學壞的。

跟父母說,他們想著小兒子年幼,而且又不是什麼大錯,不輕不重地訓斥兩句就過去了。

很難說是不是因為“葉懷霜告狀”這種原因,而讓他們本能地選擇了偏袒。

葉臨雲也確實沒犯過什麼原則性的大錯誤。

葉懷霜知道他心裏對自己有意見,也看得出父母的小心翼翼,不願讓父母難做,也確實不再對弟弟抱有什麼期望。

自小他們關係就不曾親密過,也沒有多深的感情。

但葉懷霜也沒覺得那是自己的過錯。

葉臨雲並不笨,在學校也能名列前茅,小時候倒是崇拜過哥哥,鬧著說長大以後要跟哥哥一起做科學家,可惜才剛上到初中就放棄了。

理由也很簡單,他大哥那麼天才,已經是根本不可能逾越的高山,那麼他再努力也沒有任何用處。

索性躺平,做回家繼承家業的那一個。

甚至直到他踏入公司,很長時間裏也帶著一種“他是替大哥承擔家族責任”的態度。

葉懷霜不以為意,兄弟本也沒有為對方整個人生負責的義務,除了大是大非上的問題鬧到他的麵前,他很少去斥責弟弟。

長大之後一年見不了幾次麵,也就說不上討厭,隻是旁人眼中的默然。

-

葉臨雲和林見秋的事,對葉家人都是一個教訓。

葉父葉母終於能狠下心教訓他,但轉頭葉臨雲就出了事,生死不知。

葉懷霜不確定父母會因此心軟到什麼程度,也不知道葉臨雲會不會改正,心疼後怕也不是完全沒有,但他也不希望弟弟日後重蹈覆轍。

這次是運氣好,萬一真的出事了呢?

到時候就像現在這麼渾渾噩噩地作為一個受害人的名字出現在報紙上,旁人說起來也就是:哦,那個葉家少爺,花花公子二世祖,會投胎,可惜命不好。

惋惜痛心的人絕不比看熱鬧的人更多。

會軟聲軟語安慰葉臨雲的人已經很多,不缺葉懷霜一個。

“就算我不那麼喜歡你,但你永遠都會是我的弟弟。”葉懷霜反省過,“可我覺得麻煩,沒有真正去教育過你,最後隻會給別人帶來麻煩。”

他本沒有這樣的義務。

但他隻要認這一聲哥哥,這也確實是他的失職。

“爸媽從未說過一定要你或我繼承家族,哪怕你去當演員、當歌星、當運動員、打遊戲,他們也不會強求你回來。”

“想要什麼就自己去爭取,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你理所當然靠著天賦和背景就該得到的,做的不好就去學,放棄之前想好另一條你要去重新努力的路。”

“如果隻是因為無法超越某個人而放棄,那你甚至不必吃飯睡覺,因為永遠會有人做得比你更好。”

葉懷霜第一次跟葉臨雲說這麼多話,一向能言善辯的葉臨雲卻仿佛變成了啞巴。

長久以來被周圍人捧著養成的脾性觀念不是一朝一夕能扭轉的。

隻是過去從沒有人這麼直白地跟他說這樣的話,他也就揣著明白裝糊塗。

是真的一點都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嗎?

光是從小到大看過的必讀科目心靈雞湯裏可能就有一噸說教的內容,隻不過人的劣根性便是更想要選擇輕鬆的方式生活下去。

推卸責任也好,躺平也罷,能讓生理和心理上都更舒服,何樂而不為呢?

直到有人當著他的麵,直白地戳穿,告訴他“不應該”,羞恥心終於上了線。

葉臨雲低下頭,不敢去看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