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裏在與人溝通的時候是一個十分注意調換說話方式的人,對於那些熟悉她風格的人來說,她不會刻意去改變,但是對於其他人來說,希拉裏就會察言觀色,尋找最佳的談話方式。對於說話方麵,希拉裏顯然是行家裏手。
曾在2009年與希拉裏合作過的政壇人士理查·霍布洛克和喬治·米切爾不約而同地稱讚希拉裏是一個很能洞察對方性格的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她在溝通時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米切爾曾說過:“希拉裏工作如此有效率的原因之一,就是她很直接。她可以用簡單明了的話說明一個複雜的問題。”
希拉裏曾經與巴基斯坦的商場人士和學生進行過交流,之後《洛杉磯時報》給出了這樣的評價:“希拉裏·克林頓率真親民的說話方式令人感覺她更像一個參議員,而不是一個正襟危坐的外交家。”美聯社也做出了同樣的回應:“希拉裏無論是作為第一夫人、曝光率高的官員,還是剛剛走馬上任的外交家,都表現出了親民的一麵。”由此可見,希拉裏在麵對爭執官員的時候,與麵對民眾的時候,說話的方式顯然是不同的,她總是知道如何去和不同的人交談。
相信很多女人都聽過秀才買柴的故事。說的是有個秀才到集市上去買柴,他對挑柴的客氣地說:“荷薪(挑柴火)者過來。”挑夫隻聽懂了“過來”兩個字,就過去了。秀才又問:“價錢幾何?”挑夫隻聽懂“價錢”二個字,就開了個價。秀才於是討價還價了:“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降價)”這回挑夫怎麼能聽得懂?於是挑起柴火走了。
這個故事要將的道理顯而易見,就是讓我們說話要看對象。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女人都不太注重,不管見到什麼人都奉行自己一貫的說話方式,卻常常因為說了不中聽的話讓對方很不舒服,自己卻還莫名其妙。
一位包裝時髦的白領小姐為購買一件時裝而遲疑不決時,一位年輕的女營業員忙上前說:“這件衣服品味高雅,銷路很好,今天早上就賣出好幾件。”可那位小姐聽說後立即走了。不一會兒,一位中年婦女來了,準備買一件新潮的皮夾克,那位服務員接受了剛才的“教訓”,便說:“這件皮夾克很氣派,一般人穿著還壓不住它,從進貨到現在還沒有賣出一件,看來隻有你最適合了”。這位中年婦女聽了氣呼呼的走了。
上麵這位女營業員說話不看對象,不僅衣服沒有賣出去,還惹得顧客萬分不高興。作為一個追求潮流的白領,在穿衣方麵都喜歡與眾不同,如果自己所穿的衣服到處都出現撞衫的情況,肯定是不能顯出自己獨特的品味的。而對於中年婦女來說,最不想聽到的就是“其他人都穿不了,隻有你最合適”這樣的話,那說明自己已經老了,而且身材還發福,趕不上流行了。由此看來,說話不看對象,常常會事與願違。
說話的目的是表情達意,進行溝通,最重要的是讓別人能聽懂你說的是什麼。為此,說話就要看清對象,從對象的不同特點出發,說不同的話,從而創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氣氛,達到說話的目的。不能隨心所欲,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一位女大學生畢業分到一家工廠工作,起初由於辦事機靈,說話也招人喜歡,得到了領導的青睞。但沒過一個月,她發現車間主任對她越來越冷淡了,她怎麼也弄不清其中原委。後經一位好心師傅的點撥,她才恍然大悟:原來她在學校習慣了,講話喜歡用一些術語。什麼“最優化方案”、“程序化”、“控製論”、“結構定向”等等。而車間主任隻上過中專,最煩別人在他麵前咬文嚼字,賣弄學識。所以,這位女大學生的說話,無形之中觸到了領導的“自卑情結”。
說話看對象,首先要注意對方的身份和年齡。不同的文化層次,不同的年齡階段,說話的措詞就要有所不同。如果對方是小孩子,說話就要坦誠,親切,自然;如果對方是老年人或是自己的師長,則要表示尊重,讓人感覺到你是有教養,懂禮貌的晚輩;如果對方是你的朋友或是家人,可以輕鬆隨意一些。
其次,要注意對方用語的特點。如果對方說話文質彬彬,你說話時就要溫文爾雅;如果對方說話爽快,你也不要拐彎抹角;如果對方滔滔不絕,你最好做一個忠實的聽眾,並且表示出你對所說內容的關注;如果對方沉默寡言,你可以說一些輕鬆活潑的話題,來緩和一下談話的氣氛。但有一點是必須注意的,就是談話要有禮貌,要真誠。
俗話說:“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辦事嚴謹、誠實、老練的人,最喜歡聽流利而穩重的話,這時,你要注意態度尊敬,既不能高談闊論,也不可巧舌如簧,而應以忠實見長,樸實無華,直而不曲。如果對方是學識淵博的高雅之士,他可能崇尚旁征博引的言辯,你不妨從理論問題談起,引經據典,使談話富有哲理色彩,但言辭應表現出含蓄和文雅,顯得謙虛而又好學上進。如果對方性情豪放、粗獷,則他喜歡聽耿直、爽快的話,那麼你就應忠誠、坦白。聰明的女人,隻有掌握了看對象說話的藝術,才能在交際中如魚得水,獲得好人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