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哈伊爾熱情的招呼下,羅蘭一行靠近他的商隊,走近之後才深切感受到那些馱著沉重貨物翻山越嶺的大牲口是何等的龐大。
這些商隊用來長途運貨的駝獸並非牛馬,而是一種更適合冰川高原其後的食草動物。在羅蘭看來,這種駝獸至少具有三種地球上常見生物的特征。
它們龐大的體型、高聳的額頭和外翻的鼻孔看上去很像犛牛;厚厚的皮毛和彎曲的犄角則酷似綿羊;頸後直到背部前方高高隆起,有著單峰駝的特征,隆起部位用於儲存水分和脂肪以便在幹燥寒冷的季節裏長途跋涉——這就是“高地洛斯獸”,一種生活在露西亞高原上的大型食草動物。
羅蘭穿越前讀過一本名為《槍炮、病菌和鋼鐵》的社會學論著,書中論證了人類文明與地理環境相互依存的密切關係。作者提出這樣一個觀點:馴化野獸是文明傳播的重要條件。
事實上這個論調並不新鮮,法國年鑒學派曆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在其經典論著《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一書中亦有相似的見解。
在地球上,從古至今人類所能馴化的野獸不過區區三十幾種,其中最重要的成就當屬馴化牛馬。正因為馴化了牛馬,人們才能以更高的效率開墾農田、長途旅行和販運貨物,乃至發展出橫掃蠻荒的騎兵部隊,最終將文明的火種傳播到四麵八方。
上述規律放在瓦雷斯世界同樣適用。
對這些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山上的基特蘭德人而言高地洛斯獸就起到了牛馬的作用——它是當地人的耕牛和騾馬,是毛、皮、奶、肉等生活必需品的穩定來源,養育了一代又一代山民,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馴化高地洛斯獸,人類就不可能在寒冷的高緯度山區定居繁衍。
商隊首領米哈伊爾是一位開朗健談的中年人。上路之後他就開始喝酒,喝得興起就拉著羅蘭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曆。
他出生在基特蘭德城,如今在遠離故鄉千裏之外的北海之濱討生活,為“北海明珠”白鷗自由貿易港最大的商會工作。
如果說露西亞山脈將遠東大地分割成南北兩部分,那麼與南方首府“贖罪堡”對應的北方最繁華的城市並非位於高山之巔的基特蘭德城,而是坐落在北海之濱的自由貿易都市“白鷗港”。
羅蘭聽說過白鷗港的一些趣事。這座港口都市名義上隸屬神聖亞珊帝國的遠東行省,實際上處於海精靈揚波家族的控製之下,米哈伊爾服務的商會就是揚波家族的產業之一。
露西亞山脈阻斷了南北交通,再加上這年月很不太平,近年來基特蘭德城與南方諸鎮的少有往來,與北方白鷗港的貿易量倒是逐年遞增。
根據米哈伊爾的講述,羅蘭了解到基特蘭德城的糧食供應非常依賴白鷗港的進口貿易。揚波商會從新大陸進口的穀物(以小麥、黑麥、大麥和燕麥為主,燕麥通常作為牲畜越冬的儲備飼料)、玉米和大豆裝船渡海在白鷗港上岸,轉而運往露西亞山區最大的城市“基特蘭德要塞”;北方山區出產的烈酒、毛皮、藥材、熏肉、奶酪和鐵礦石則由基特蘭德城運往白鷗港,轉而通過海上貿易運往亞珊帝國各大港口、海上列島乃至遙遠的新大陸。
米哈伊爾的商隊主營糧食、食鹽、毛皮和烈酒業務。他在基特蘭德城內跟皮貨商和釀酒商簽訂合同,定期收購鞣製好的皮革和上品伏特加運往白鷗港,然後將白鷗港特產的海鹽以及新大陸進口的糧食運回來,大部分由市政廳收購入庫,小部分直接賣給城裏麵包房之類的老主顧——說白了就是“代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