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因素導致帝國當局突然變得好戰起來?”羅蘭蹙起眉頭,“帝國主力軍團陷在殖民地那個泥淖裏難以脫身,還有餘力發起另一場戰爭?”
“關鍵就在殖民地的戰況出現了轉機,上周四,西格蒙特親王的軍團在約頓海姆發起一場短促而激烈的反攻戰役,成功收複失地,迫使海藍與斐真聯軍撤回威爾諾亞北部,西格蒙特親王沒有趁勝追擊,而是利用這一契機向斐真與海藍聯軍提出和談。”
“明智的決斷。”哪怕站在敵對的立場,羅蘭也禁不住為帝國元帥的戰略眼光鼓掌讚歎。
戰爭打的是錢糧,殖民地戰爭拖了一整年,參戰三方消耗的物資、損失的兵力折算成金錢數以億計,這樣持續消耗下去誰也受不了。亞珊帝國的優勢是體量大,可以動員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戰爭;劣勢則是國內社會矛盾尖銳,民眾負擔太重,各地反抗壓迫的暴動此起彼伏,遠東獨立正是眾多地方行省武裝起義的一個典型。戰爭持續越久,帝國的財政赤字就越大,不得不加重稅負盤剝下層民眾,激起的反抗就越發強烈,當那根緊繃的弦終於斷裂,即便亞珊帝國在殖民地贏得勝利也難以避免本土烽煙四起、國家崩潰。
在這樣危險的局麵下,帝國元帥西格蒙特親王集中兵力打贏一場戰役,利用階段性勝利帶來的有利局勢倡議和談無疑是明智之舉。
“那麼,海藍和斐真兩國願意接受和談就此停火?”羅蘭問安東尼。
“海藍和斐真的財政狀況比帝國要好一些,但是這兩個國家也不想再打下去了,畢竟海藍和斐真實行的是議會政治,政府不得不關注民意,大概是因為好日子過慣了,這兩個國家的民眾特別不能忍受生活質量下降,拿賦稅來說,帝國農業稅負高達五成,國家可以強行從農民手中奪走口糧用於軍需,可以強迫農奴服苦役,為籌措軍費餓死數以萬計窮人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海藍和斐真兩國政府就不具備這樣的強權,海藍人和斐真人的命比帝國人更金貴,同樣是物價上漲和戰爭傷亡,海藍和斐真國內的抗議聲可以直接影響到議會選舉和內閣換屆,戰爭持續下去,兩國內閣恐怕會在亞珊帝國崩潰之前先垮台,從議會到內閣,官僚階層為求自保不得不認真考慮停戰這個選項。”安東尼語調沉重,“我父親已經得到消息,海藍、斐真兩國的使節團將於後天抵達亞珊聖城,三方商討停戰協議,通過談判瓜分約頓海姆礦區——既然誰都無法獨吞這塊肥肉,與其打得兩敗俱傷便宜局外人,不如先把自己應得的那一份吃到嘴裏。”
“原來是這樣……”羅蘭恍然明悟。難怪海藍與斐真對寇拉斯王國的態度陡然改變。從前兩國為籌措軍糧有求於寇拉斯政府,當然是好話說盡,在寇拉斯王國與迦南發生邊境衝突的時候,兩國當局還很仗義的出麵替遠東人打抱不平,向迦南王室施加壓力。
然而政治舞台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國家間的博弈,利益更是永遠擺在道義前頭。如今局勢驟變,殖民地戰爭迎來和談的曙光,海藍和斐真對軍糧的需求不再像去年那麼迫切。糧食市場上供需關係的改變自然要求新的均衡價格,海藍與斐真兩國政府的毀約行為固然無恥,卻也是出於降低貿易支出、彌補因戰爭造成的財政赤字的切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