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軍隊打到赫倫堡,倘若查理四世皇帝還不肯麵對現實,那就繼續向前推進,打到濱海城,打到亞珊聖城,直到徹底摧毀這個腐朽墮落的帝國,罷黜查理四世以及漢森伯格皇室,擁立攝政殿下於亞珊帝國的皇宮加冕,在舊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一個遠東人的新帝國!”
帕維爾元帥的宣言令人震驚。哪怕是最保守的內閣文官聽到元帥閣下慷慨激昂的戰鬥檄文也禁不住內心騷動,熱血沸騰,對元帥閣下描述中的那些揮師遠征、兵臨亞珊聖城的情景心馳神往。
然而心動歸心動,文官們終歸還是把持得住原有立場,依舊堅持盡快停戰,至於帕維爾元帥要求的帝國當局宣告戰敗和賠款事宜,完全可以交給外交部門來運作,就不勞駕諸位雄心勃勃的將軍了。
往常當內閣與軍方發生爭執的時候,羅蘭總是秉承“以文禦武”這一基本原則,立場稍微偏向內閣一方。但是這次,因為某些不便明言的原因,他一反常態的站在了軍方那邊。
“我支持帕維爾元帥的觀點。戰爭不能單方麵宣告結束,既然帝國的當權者們還活在夢裏,還沒有意識到已經輸掉這場戰爭,我們就有義務去喚醒他們!”
說完這句話,羅蘭就離開了會議現場,將群臣的議論拋在腦後。結束一場戰爭遠比發動一場戰爭更難,還有很多迫在眉睫的工作等待他親自處理。
毫不誇張的說,在當今的寇拉斯王國乃至整個“遠東王庭”,羅蘭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他的一句話就是聖旨,內閣文官與軍方將領的爭執就此畫上句號。遠東的軍事機器繼續開動,這一次,戰爭不再局限於遠東一隅之地,不再是帝國內陸居民茶餘飯後的談資,亞珊聖城的貴族老爺們也不得不吞下這杯他們親手釀造的苦酒。
……
內閣群臣的反戰傾向並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事實上這代表了寇拉斯王國諸多社會群體的共同立場。這些群體主要包括文化界的高級知識分子,因“戰時經濟體製”而利益受損的商人和農戶,以及那些盼望親友由前線平安歸來的軍屬家庭。
羅蘭深知上述反戰人士的影響力不容小視,而且隨著戰爭由國內轉向國門之外,戰時經濟體製的延續,時間拖得越久,民間反戰的聲音就會愈發強烈,支持者也將與日俱增。根據這一普遍規律,羅蘭很自然的產生一種緊迫感,私下裏對阿列克謝元帥和帕維爾元帥吐露真心話:“對外作戰與反抗外敵入侵完全不同,民眾暫時還看不到遠征亞珊帝國能給他們自己帶來什麼切身利益,缺少一個支持將戰爭延續到國門之外的理由,士兵也會因‘為何而戰’感到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