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高拋低吸可賺差價是常識,有人試圖利用高拋低吸快速致富,最終幾無例外都以失敗收場;既然投機對多數人行不通,那隻有兩種選擇,離開股市或者做價值投資;對於前者不作評論,對於後者麵臨怎麼做的問題。簡單說應該是這樣的,經過基本麵分析之後,確定企業的內在價值,然後就是等待,如果股價下跌至有安全邊際時,就開始買入,越跌越買,不停把持股成本降低。
機會大多出現在牛市泡沫破滅後,有時也出現在其它情況下,比如收並購、前景不樂觀、人事變動、政策等因素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就是投資的好機會,曆史證明,企業會破產,行業不會破產,行業洗牌往往強者更強;牛奶是生活必需品,不喝國產牛奶就喝進口的,外資壟斷不了牛奶市場,所以當“蒙牛乳業”(02319)股價從25港元跌到6港元,“伊利股份”(600887)從17元跌到7元,投資價值在中間某個價位出現了,認同這個價位就是估值。
對價值投資的賺錢標準而言,不必等到賣出,股價小於內在價值買入就是賺錢;比如以8元買到內在價值10元的股票就算賺錢,至於內在價值10元對與否,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但自己要對估值有自信,這是敢於在下跌中買入的底氣。自己認同股價值10元就行,市場愛怎麼報價都可以,繼續下跌也無所謂,越跌越買就是了。想象一下,若“招商銀行”(600036)投資成本攤薄至5年靜態市盈率5倍,那往後兩年的利潤就可收回成本,有什麼可害怕的呢?再說我們不會把所有資金都放在一支股票上,至多是資金的五分之一,如果連招商銀行都倒閉,那這個投資隻能認賠了。
買入股票時不要問將來多少錢、什麼時候賣?但這並不意味著買入股票後永遠不賣出,除了像李嘉誠說的“壓箱底股”之外,都會有賣出的時候。如果股票永遠不賣,就要思考一個問題,一個公司會不會永遠存在,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有起源就注定有滅亡,沒有永恒存在的事物;按照這個說法來看,如果買入一支股票後永遠不賣,哪怕這期間漲到過幾千、幾萬倍,等到企業滅亡沒有得到一點實惠,這正常人很難以理解,我也弄不明白這樣投資的意義何在,到頭來是一場空,就為了中間幾千、幾萬倍收益的曾經擁有嗎?
在股價嚴重背離其內在價值時應該賣出,但不要一次性賣出全部賣出,雖豪邁可非常愚蠢,應該一批批隨著股價不斷上漲慢慢賣出。反過來講,假設賣出一半股價又下跌到理性水平如何?那也沒所謂,就當減持,沒有哪條法律規定一開始賣就一定要把所有股票賣光吧,其實就像李嘉誠的“壓箱底股”,也常常有增持或減持的情況出現,這很正常的,和黃跟長實也如此。
這一切都建立在一個前提下——基本麵分析,否則一切都是空談,所以當別人每天按時到電腦屏幕前盯著股票行情軟件,我們可以不定時研究感興趣的公司。公司研究除了所處行業、品牌優勢、管理層、核心業務競爭力等諸多因素外,最重要的還是財務分析,不過千萬別鑽牛角尖,這不是發射火箭上太空,不需要精確化數字,隻要相對準確就好,數據沒有大的偏差,那投資結論就基本相同。財務報表對公司的重要性就像體檢報告對人的重要性,係最根本的權威,一個人可以通過氣色、體能、精神狀態等判斷其健康狀況,但想真正了解其健康情況,體檢報告是根本,根據體檢報告加上實際觀察,其健康狀況完全可以被掌握。
投資的方法很多,各有各的長處和短處,沒有那種是王道之說,找到自己的方法最重要,所以並非除了本書的投資方法外,就沒有其它方法;我的投資方法適合我自己,但並不排斥其它,以開放心態討論有建設性的問題,希望能從中得到提升,閣下也可以集各家之所長,勤奮思考不斷實踐,最終形成自己的投資體係,當然是最理想不過了,隻要有正確的投資方法並且持之以恒就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