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這麼說來你是一無所知了,那樣就最好,那樣就最好,隻管看,隻管看!”
我想,他也是怕我評論時有所顧忌。
如果你看的東西是某個有名的收藏家的藏品,那麼,你就會有先入之念,認為那藏品一定是極品。因此評價的時候,多少會有所忌諱,唯恐傷了別人的自尊,也怕自己說錯了話,因此,說好的時候極力吹捧,說壞的時候卻有所保留。
這是人情世故,誰也避免不了。
看眼前這個魏老爺子,言語談吐,坐姿手勢,還有這件擺件,絕非普通人。但是,我也不會忌諱你有多大名聲,有多大威望,該怎麼說我就怎麼說。
我一手托地,一手扶天,將這擺件端在手裏。(擺件不大,托著底部就叫做托地,扶著擺件的中上部就叫做扶天。)
紫檀木的托盤,年深日久已經變成了黑色。看的出來,這托盤的價值也相當不菲。
托盤上的是一件長方形,上細下粗的山子雕。借著玉石的外形,頂部聳起為兩個山峰,那裏恰好有兩塊黑色的雜質,勾勒出山峰的陡峭。從兩個山峰之間有一道奶白色的痕跡變化成一道瀑布飛流直下。
瀑布落在中下部一處凸出的岩石之上,又向四周散去。岩石下,接著一抹翠綠雕刻出一棵迎客鬆。
更為奇特是,在那鬆樹前,借著一處凸起,又露出一角柵欄,痕跡進了石頭內裏。刀刻到此為止。刀隨止而意未盡,那山中似乎隱藏著一處世外桃源!
“真是好,真是好!”我忍不住稱讚起來。
“哦,好在哪裏,你到是說說。”
“嗯,那就我就班門弄斧了!這尊山子雕有兩大好……”
“哦,你竟然能認出這是山子雕?你先別說它的好,你看看這是不是真的山子雕?”
“這是山子雕無異。‘丈山尺樹,寸房分人’,巧借原石形勢,最少地浪費原料,這是山子雕的基本法則。從刀工上看,全是鏤空雕刻,刀線細如發絲,水磨之後痕跡全無,整個形體渾然一體。確實是山子雕無異。”
魏老先生跟吳掌櫃相視一眼,又問道:“那麼,你能看出是古代的手法還是現代的手藝?”
我吃了一驚。
“據我所知,山子雕起於宋代,以揚州工匠最為有名,清初揚州屠城十日,工匠大都死亡,山子雕的工藝也一落千丈,到了清道光年間已經絕跡。怎麼,現在世上還有懂這門技藝的人?”
我仔細端詳手中的玉石。
這是一件上等的混種翡翠。說是混種,乃是在一件翡翠上出現了冰種、糯種兩種質地。從顏色上,從無色、到白色、到陽綠,到墨黑,色彩變化之大更是見所未見。單單是這樣一件原石也是世間少有啊。
再看它外表的包漿,因為歲月流逝而留下的細小凹痕,流失水分造成的表麵水頭不足的現象,這的確是一件老玉。
我偷眼看了一眼魏老先生,卻見他正焦急地看著我。我又看了一眼吳掌櫃,他卻看出了我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