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次直接指著那些君王的鼻子罵,而他們依然以最高規格接待這位大儒。
不過,匡章剛剛占領燕國之時,他也明白了孟師的苦心。
乘燕國內亂,匡章率兵十萬,從渤海進發,進攻燕國。
燕國人都痛恨子之,紛紛開城迎接齊軍,五十日以內,直破燕都。
齊軍攻占燕國後,並無撤回之意。
匡章管束不了軍隊,士卒欺淩百姓,燕人紛紛起來反抗,驅逐齊軍。
匡章險些站不住腳,若不是鍾月和龐涓的援兵趕到,他可能要帶兵回到齊國。
鍾月和龐涓治軍,與他匡章是不同的風格,每次勝利之後,不是想著擾民,而是想著如何安民。
讓他難以想象的是,新來的齊軍不會去欺淩任何一個百姓,甚至會出手幫助百姓。
唯有這種親人一樣的軍隊,才能獲得大量的人心。
匡章有著匡扶天下的心,卻無能為力,因為他隻有一個人,時常要接受君王的命令。
匡扶天下,不是簡單的為了征服而征服,還要讓大多數人受益。
鍾月的做法,讓他想到新齊王周子浩的能力。不再彷徨,隻要大多數人受益,而不再是為大貴族打工。
雖然齊王就是最大的貴族,但是他肯為下層人打算。社會矛盾每個曆史階段都存在,而與矛盾鬥爭的過程就是一部完整的曆史。
華夏曆史自從秦朝開創集權的王朝之後,在接下來的兩千年都在不停改朝換代,而封建社會性質不變。
直到近代才開始改變,是被人狠狠抽疼了,才知道奮起反抗。
而華夏的百姓是最頑強的一群人,當時在元朝之時,人就像是圈養的牲口一般,完全沒有什麼人權,元末之時連吃飯都成問題,他們依然不會想著造反。
正是如此,周子浩才更加想要看看自己的實驗會不會成功。
領地之內,自己擁有獨裁的權利,但是並不會過分幹預,隻是讓自己熟悉的人看著。
鍾月在前麵帶著薛文等人趕路,突然沒有看到隨行的龐涓和匡章,正有些奇怪。
當她看到二人在後麵竊竊私語,聊得正起勁,她停下走到二人旁邊,聽到兩人居然在討論各自的老師,各自的理想。
當然最多的是齊國的未來,她打斷道:“你們回去再聊,我們一起去招待幾位貴客。”
倆人左右看看,才發現自己落下他們一大截,連忙點頭讚同。
鍾月低聲說:“要想將燕國徹底變成齊國,還需要繼續努力。”
她不敢大聲,因為周圍許多都是燕國的人,若是直接對他們說燕國已經易主,成為齊國。
從心裏上有些難以接受,要想徹底清楚,首先是去掉那些頑固的貴族,然後將土地重新分配。
現在能做到這一步,也就鍾月管理的薊城而已,然而薊城還處在旱災的重災區。
坎坷不平的路是人生,想要一直平坦,就要努力修路。
周子浩沒有關注到燕國這邊的事,因為他特別關心的地方沒有發生變故,那他也就心安理得的窩在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