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相楚二十餘年,考烈王無子。
趙人李國欲獻其妹於楚王,恐無子失寵,遂投春申君門下。
春申君性好漁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
及有身,李園教其妹言於春申君:“楚王雖幸君,然王無子,百年後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禮於王兄弟。異日恐有殺身之禍。不如進妾於王,一旦有子,則楚國盡為君之天下矣。”
春申君“大然之”,乃進之楚王,欲效呂不韋故計。後果生男,立為太子,李園遂受重用。
李園本非善人,得勢後更是野心勃勃,陰養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春申君徒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卻懵然不知。
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門下賢者朱英勸春申君:“楚王卒,李園必殺君以滅口。”
可憐春申君一生玩弄權術陰謀,此時居然天真,以為李園“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
十七日後,考烈王卒,李園使死士刺春申君於棘門,“盡滅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為左徒時,外無賓客之助,內無王室之親,說秦以存魏國,設計而歸太子,獨賴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為相國,五年將兵救趙,八年北伐滅魯,複興楚國。
以非王室宗親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聽、計必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名為相國實則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見一斑。
一世英雄,暮年竟滅族於豎子之手,可憐!可歎!
孟嚐君田文,父為田嬰,祖為齊威王。宣王為其親叔,緡王為其堂兄。
田嬰封於薛,諡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為孟嚐君。
孟嚐君少有遠謀,深明“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勸田嬰舍家業而厚待賓客,由是“名聲聞於諸侯”。
孟嚐君待客平等,“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之分”,且常施惠於賓客親戚,客以此多歸孟嚐君。
平原君趙勝,乃武靈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趙之諸公子中,趙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趙長平軍,進兵圍邯鄲。趙使平原君請救於楚,賴客毛遂之力而定趙楚合縱。
平原君返趙,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鄲危在旦夕。平原君聽李同之勸,盡散家財以饗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卻秦兵三十裏,已而魏楚軍至,邯鄲圍解。
趙勝雖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實。史書所言其“喜賓客”,其實“徒豪舉爾,不求士也”。
為一美人而寒賓客之心,毛遂處其門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過爾爾。後信陵君留邯鄲,從賢者毛公、薛公遊,平原君聞之,笑信陵君妄從博徒漿者遊,致門下士“半去平原君而歸公子”。可見平原君徒好虛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雖為趙相,其實才具平庸,目光短淺。
孝成王四年,秦攻韓上黨,旦夕且下。上黨守將馮亭乃使使者告趙王:“韓不能守上黨。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有城市邑十七,願再拜入之趙。”
趙王大喜,召平陽君趙豹相商,趙豹以為不可,“聖人甚禍無故之利”。
趙王向無自知之明,臉皮又極厚,居然說:“人懷吾德,何謂無故乎?”複召平原君問之。
平原君同樣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禍之計,也未考慮後果。
利令智昏之下勸趙王道:“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趙王乃使趙勝受地。秦以傾國之力攻韓而趙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趙。趙遂有長平之禍、邯鄲之圍。
平原君雖不識大體,但所謂庸人有庸福。
孟嚐君滅族,春申君滅族,信陵君才不得重用,抑鬱而死。
獨平原君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無大難。死後,“子孫代,竟與趙俱亡”。
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結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虛也。
周子浩不看不知道,這孟嚐君居然為了達到他自己的目的,出賣齊國,當然那是周子浩的前身,這一世自然不會那麼蠢,有孟嚐君不用。
素琴有些感傷:“如果這個世界不再有各國的打打殺殺,而是大家和平共處,多好,也不用什麼公子出來,禮賢下士。”
周子浩說:“我是奇公子,就讓我去結束這混亂。”
作為齊王,這公子之名,自然要遠遠比四位公子的命運好上許多。